俗話說,“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后茶變草”;可是如今在河南省商城縣,“夏秋茶草也是寶”。
每天上午11點之前,下午3點以后,避過*熱時間段,挎上背簍上山采茶,成了該縣汪崗鎮韓沖村葉召琴的新工作。“夏季茶葉片大,*可以采個百十來斤,就是百十來塊錢。”葉召琴滿臉興奮:“擱以前,這些茶葉都被修剪后扔掉了,拿來賣錢更是想都不敢想。”
地處大別山北麓的商城縣,群山連綿,丘陵遍布,是信陽毛尖茶的主產區之一,全縣擁有茶園20.6萬畝,今年春季產干茶近4000噸,產值約5億元。對于這里的茶農來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只采摘一季春茶獲取收入,之后便是對來年春天漫長的等待。
變化始于去年一家名叫滴翠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進駐。該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集團公司,不僅生產銷售春茶,還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做有機夏秋茶,讓原本一文不值的夏秋茶漂洋過海,遠銷歐洲、中東、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年產值1000余萬美元。
“以前茶葉的采摘期是3月-5月,現在可以一直采摘到9月底,不影響來年春茶采摘,茶農的收入卻差不多翻了一番。”滴翠湖公司負責人袁藝斐很有成就感:“以葉召琴家為例,她家9畝茶山,每隔10天到15天就采摘1次夏秋茶,公司按0.8元-1.5元每斤鮮葉的價格收購,原本1萬多元的賣春茶收入現在增加到了2萬元。這等于給茶農又創造了一個‘春天’。”
為確保“種植有標準、生產有規范、產品無公害、出口無障礙”,該公司成立茶葉合作社,流轉了包括韓沖村在內的附近村組的近萬畝茶園,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購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規范管理,不僅延長了茶葉采摘期,增加了茶產量,更打造了新的產、供、銷產業鏈條,增添了新的就業崗位,帶動了包括64戶貧困戶在內的500多戶當地茶農普遍增收。
與母親相依為命的貧困茶農蔣仁學深有體會。“通過加入合作社,俺家每年可以領到3500元分紅;俺還在公司打工負責炒茶制茶,每月又可以領到3000元工資。脫貧沒有問題!”蔣仁學信心滿滿。
“公司的生產線還處在‘吃不飽’的狀態,原本可日加工茶葉5噸,實際上由于鮮葉不夠只能加工3000斤。”滴翠湖公司營銷總監胡乃銀告訴筆者:“不過情況正在改變,茶產業已被列為縣里12大重點扶貧產業之一,縣財政每年還拿出200萬元以上全面推進茶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縣內已有多家大型茶葉合作社前來洽談夏秋茶合作開發事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