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墨玉縣喀爾賽鎮臺吐爾庫勒村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是一個典型的以農牧業為主的深度貧困村。該村共有367戶127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69戶677人。人多地少,村民如何實現脫貧?自治區公路管理局“訪惠聚”工作隊駐村以來,幫助村民就業,促其發展產業,為村民架起了脫貧致富的橋梁,今年力爭全村整體脫貧。
幫助村民拓寬就業門路
“我現在是公路養護工,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近日,村民阿卜力孜·如則麥麥提說。
“針對村民收入來源單一、產業管理粗放等情況,我們將勞務輸出和*扶貧相結合,對全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調查摸底,對有外出務工意向的村民登記造冊,引導村民外出務工,助其拓寬增收渠道。”駐村工作隊隊長、*書記陳飛捷介紹。
在聽了工作隊關于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宣講后,今年初,阿卜力孜等村民報了名,在自治區公路管理局的協調下,共有20名村民到洛浦公路分局從事公路養護工作,月工資3000元。
工作隊還通過宣傳動員、組織培訓和考前輔導等方式,為村民提供信息咨詢、技能培訓、聯系就業崗位等服務,幾年來,陸續有10名村民通過考試走上了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崗位。
看到外出務工的村民收入增加了,越來越多村民自發加入到“我要掙錢、我要脫貧、我要致富”的行列中。目前,全村外出務工人員累計達240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至6000元。
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
“我們在入戶走訪中看到,大多數村民家庭院面積較大,但現有房屋建設缺乏合理規劃,錯落分散。”陳飛捷說。
針對這一情況,工作隊與鎮黨委、村“兩委”班子集體研究討論后,決定沿村主干道建設安居富民房,統一布局,集中居住。
為引導村民發展庭院經濟,工作隊還先期對3戶居民家的庭院進行改造,讓村民直觀地感受到合理規劃對居住環境和村容村貌改善帶來的好處,形成示范效果。
臺吐爾庫勒村主要種植玉米、小麥、苜蓿等農作物,經濟作物以核桃和大棗為主,工作隊引導村民充分利用庭院改造騰出來的空地,種植時令蔬菜。為了幫助村民大力發展庭院養殖業,工作隊邀請畜牧養殖技術員為村民提供指導,并多次組織村民到養殖基地考察觀摩、學習取經。
在工作隊的幫助下,該村庭院改造后增地210畝,種植蔬菜、瓜果80畝,新增畜牧養殖牛、羊等1300頭,預計今年人均可增收1000元。
合作社助村民走上增收路
由于缺乏規模性養殖和果品加工等企業,村民的畜牧產品和林果產品多以自產自銷為主,銷路窄,增收難。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工作隊把發展“產業+”作為穩定脫貧的重要抓手,決定依托本村特色林果業和傳統養殖業優勢,引導村民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和果品加工合作社,提高村民養殖、種植水平。
養殖專業合作社主營牲畜養殖、飼草種植及加工、技術服務,可規模飼養4000只羊、200頭牛、100頭毛驢,包括50畝魚塘,預計年產值700萬元。村民可自愿參加,以現金、牛、羊等牲畜入股,按利潤的50%分紅。
目前,工作隊已自籌資金20多萬元,用于養殖專業合作社道路修建、生產用電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
果品加工合作社采取林果大戶和村集體現金方式入股的方式,預計前期加工能力2000噸,中期可達4000噸,能有效覆蓋臺吐爾庫勒村和鄰村林果業生產、加工、銷售,解決本村200人就業,年銷售額預計達3000萬元。
兩個合作社將于8月中旬投入使用,屆時,村民將走上一條穩定增收的道路。村民艾麥爾加入了合作社,想到以后的日子更有奔頭了,忍不住豎起大拇指說:“工作隊帶領我們走上脫貧致富路,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