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合作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合作中的一個重點領域,畜牧業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開展畜牧業國際合作,既符合中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和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也契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加深全球化以促進農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現實需求。其合作潛力巨大,值得關注與期待。
首先,“一帶一路”畜產品市場基數大、規模增長潛力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總數占全球的40%以上,已經具備了相當的畜產品消費規模。同時,“一帶一路”區域人口增長紅利、經濟增長潛力還將成為進一步擴大區域內畜產品市場規模的動力。
一則,“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中75%的國家處于人口增長期,53%的國家人口增長率超過1%,區域總人口增長速度快、空間大。另外,“一帶一路”區域人口結構以青壯年為主,沿線接近60%的國家,15-64歲人口占比為60%-70%,接近40%的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比在5%以內。這為“一帶一路”區域帶來了持續的人口紅利,形成了潛在的巨大的畜產品消費規模。按照“一帶一路”區域人口增長率平均值0.5%、人均年肉、蛋、奶消費量保持不變計算,到2020年,“一帶一路”畜產品市場規模可達4.5億噸。
二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GDP之和占全球的16%,其中多是發展中國家,高收入國家僅有18個,中等收入國家占70%。這些國家中,90%的國家處在經濟增長期,其中,又有40%的國家經濟增速在4%及以上,使得區域整體GDP增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經濟增長潛力大,市場總規模將隨之不斷擴大,人均食物消費量將增多,食物消費結構也將發生變化。糖類消費減少,脂肪和蛋白質消費增加,這代表畜產品消費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按照發展中國家人均年肉、蛋、奶消費量粗略估算,“一帶一路”初級畜產品市場規模在4億噸左右。
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言,中國畜產品進口總量大,進口額占貿易總額的八成,且增長快。但是,進口量僅相當于產量的3%,進口增長空間很大,為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邊畜產品貿易提供了巨大的市場。
其次,“一帶一路”畜牧業產業基礎較好,與我國優勢互補,利于畜牧業合作潛力的發揮。一方面,沿線64個國家以占全球四成多的人口生產了全球近四成的畜產品,區域整體的畜產品生產能力和效率基本處于全球中等水平。另一方面,沿線國家與我國這個畜產品消費大國的畜產品供求結構以及出產的主要畜產品的競爭優勢互補,能夠促進和帶動“一帶一路”區域的畜牧業合作。
沿線國家與我國畜產品供求結構的差異性與互補性表現在:我國雖然是大多數畜產品的生產大國,但是肉制品和乳制品的供給存在結構性不足,尤其是牛肉、羊肉、奶粉等進口總量不斷增大,而“一帶一路”沿線的波蘭、白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在豬肉、牛肉、羊肉、牛奶、生皮等畜產品的生產能力、產品品質、出口貿易上都具有相對明顯的優勢;同時,越南、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波蘭、泰國以及中亞國家,在雞肉、鴨肉、動物油脂、蜂蜜、禽蛋等畜產品的供給上存在缺口,而我國這些畜產品的生產能力強,可以彌補其市場缺口。國別間畜產品的生產、加工、消費存在著較強的互補性,給彼此之間的畜產品生產與貿易合作提供了充足空間。
沿線國家與我國主要畜產品的競爭優勢互補表現在:我國的蜂蜜、蠶繭、肉鴨等畜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蜂蜜等個別畜產品的生產效率優勢還特別突出,但是,我國豬肉、羊肉、牛肉、雞肉、乳制品等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處于劣勢。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例如波蘭、白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土耳其等,分別在牛肉、羊肉、禽肉、牛奶、雞蛋等畜產品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不同國家生產的不同畜產品各具競爭優勢,可以避免直接競爭,為合作共贏提供了更大空間和更多便利。
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畜產品貿易快速發展、投資日益活躍、畜牧業文明的交流也日漸增多,表現出良好的畜牧業合作態勢。這受益于“一帶一路”合作共贏理念的傳播和更多國家為改善“一帶一路”發展環境而做出的切實努力。“一帶一路”畜牧業合作潛力有望成為促進“一帶一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