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鄉下老家的村“兩委”專門邀請了縣農技專家到村子里,為村民舉辦了一期農技知識培訓班,培訓的內容是針對村民種養殖方面遇到的技術難題。由于培訓的內容有針對性,參與培訓的村民熱情都很高,很多村民通過培訓學會了種養殖方面的許多科學知識,大大提高了種養殖方面的積極性,讓廣大村民從中得到了“實惠”。許多村民說,這樣能“得實惠”的農技培訓才是廣大村民所需要的。
近年來,各地農技部門十分重視村民的農業技術培訓工作,每年都會有計劃地安排一兩次下鄉進村的農技培訓。但據筆者了解,這些下鄉進村“送上門”的農技培訓,許多村民并不“領情”,村民參與的熱情并不高,有的村民甚至一聽有什么農技培訓就厭煩,根本就懶得去參加。
送上門的“農技培訓”緣何不受村民歡迎?筆者以為,原因有三:其一,培訓的內容“老掉牙”。培訓的內容幾乎年年“一個樣”,不是開講座,就是擺展板,或是發放一些宣傳資料。其二,專家講授的大多是理論知識,過于“深奧”。其三,培訓沒有針對性,不能讓村民“得實惠”。有的培訓不是來幫助村民解決實際技術難題的,而是由培訓專家“自作主張”定內容、定形式的,因而培訓內容沒有針對性,這就使得村民學不到真正“想要學的東西”,不能讓村民從培訓中得到一定“實惠”。
因此,筆者以為,“農技培訓”讓村民從中“得實惠”才是硬道理。一方面培訓要切合村民的“所需”;另一方面培訓要讓村民感受到“有價值”,使村民通過參加這些培訓學到科技知識,并能運用到自家的種養殖業當中去,從中獲得可觀的“紅利”,實現家庭經濟持續增收。
總之,一句話,“農技培訓”要讓村民“得實惠”。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