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2018國際(眉山)竹產業交易博覽會(簡稱“竹博會”)在四川眉山開幕。會上,來自全球的業內人士,針對竹產業的發展走向展開激烈討論。
討論背后,核心論點只有一個——如何將一根竹子吃得更加完整、透徹?
完整,是指產業鏈條的完整。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的竹產業園里,竹家具制造企業竹韻貿易公司就有這樣的煩惱——他們生產竹家具,只需要竹子高品質的中段部分,兩端部分則成了“雞肋”。“我們的核心業務在家具制造上,不想分心去做可以消化兩端部分的產業板塊。”該公司董事長陳林說。
雖然不適合做家具,但在造紙業、包裝箱材料等領域,竹子的兩端部分卻是上好的原料,該領域的企業也時常因缺少原料而發愁。
矛盾如何解決?“我們產業園在未來的規劃上,通過引入完整的上下游企業,將竹子的兩端也一并消化掉,將一根竹子吃完整,讓產業結構更穩定,發展更高效。”該產業園負責人說。
四川竹林面積超過1700萬畝,位居全國*,是名副其實的產竹大省。但和沿海一帶的省份相比,產竹地區產業鏈的不完整,是長期制約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所在。
“布局不能只停留在產業園里,周邊的兄弟市州需要聯動起來,構成更大的竹產業新格局。”納溪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
此次竹博會,就將主題鎖定在了“竹子聯通世界”。
這意味著,在竹產業發展上,不僅要關注生產鏈條的完備程度,更要關注如何擴大竹產品貿易的“朋友圈”。
不僅如此,全省的各竹主產區,更應抓住“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戰略機遇,在產業布局上優勢互補,在貿易流通上抱團發展,讓“四川竹”的招牌更加明亮。
透徹,則是指附加值的提升。竹博會的開幕式上,全球首場“竹”音樂會精彩亮相,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用竹制樂器帶來的表演,給與會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妙的音樂里,竹子不是竹子,變成了綠色的翡翠。”一位嘉賓如此描述。
竹子變為“綠色翡翠”的背后,是其附加值的大幅提升。
實現路徑有哪些?一方面,需要加大產業發展的研發力度,讓精深加工達到更高的水平。目前,納溪竹產業園正聯合北京的高校專家一起,設立竹產業發展技術研究院。該產業園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產值10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00個。
另一方面,竹產業還需要打好“文化牌”。在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鎮,竹編、竹藝村就成了當地的特色名片,竹編茶具、竹造建筑在當地形成了靚麗的風景。同時,竹編手藝也得到了良好的傳承,三代從事竹編產業的人家在當地并不少見。
*的“文化牌”也帶來不俗的收益,在道明竹編協會的帶動下,慈竹種植農戶達2000余戶,戶均增收5000元/年;帶動竹編從業5000余人,人均增收9000元/年。
此次竹博會,國家相關部委也在產業布局上給出明確要求。“充分發揮竹產業在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和潛力,加強國際和國內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合作共贏,積極發揮竹子在推進南南合作、‘一帶一路’建設、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