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牛坡,坡陡,長二里,兩側沙柳綠成蔭。作為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劉記窯頭村的“地標性”道路,乏牛坡可謂老少皆知,它見證了當地的生態巨變。
“以前,乏牛坡是我們村通往隔壁鄉鎮的重要通道,從我記事起就非常難走,風沙一起就被沙子埋了,牛拉車爬坡很費勁,有時要人使勁拉著牛才能爬過去。”劉記窯頭村65歲的劉占滿說。
在曾經家家都有羊的劉記窯頭村,因過度放牧生態急劇惡化。鋪天蓋地的風沙使得“人在對面不相識”,風沙不僅影響村民的生活質量,也把他們“鎖”在了方寸之地。
“我們這里曾是有名的沙窩窩,一起風,沙子就上了墻,路都被埋了,別說外地人,我們晚上出去都可能迷路。”劉占滿說,風沙不僅埋了路,還毀了莊稼,村里的莊稼經常被連根拔起,大家沒收成只能受窮。
失去的生態只能慢慢補回來。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記窯頭村就開始大規模修復生態。村支書張宏梁對此記憶猶新,他說,“當時我只有十幾歲,因為沙路難走,我們到乏牛坡種植沙柳只能騎著毛驢去,帶的干糧都摻了沙子,沒法吃。”
2000年后,經過多年植樹造林,結合退耕還林,劉記窯頭村生態逐漸好轉、風沙漸小,2005年村子修了直通縣城的水泥路,乏牛坡逐漸從村民的“交通地圖”中邊緣化。隨后,劉記窯頭村被納入荒漠化綜合治理示范項目,乏牛坡不僅變得翠綠,還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成為護林員巡山及生態觀光的重要通道。
“我剛來時乏牛坡還被沙子埋掉一部分,現在路兩邊的沙柳、花棒等植物都長了起來,早已看不到沙子的蹤影,乏牛坡一帶已成為鹽池縣生態*的區域之一。”在沙泉灣荒漠化綜合治理示范項目工作了12年的護林員劉世俊說。
生態好轉也為劉記窯頭村提供了發展動力,遠離風沙侵襲的農田翠綠成片,加之大力發展灘羊產業,劉記窯頭村今年甩掉了“窮帽子”,實現了整體脫貧。
乏牛坡只是鹽池縣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鹽池縣形成了“草為主、灌為護、零星植喬木,封為主、造為輔、重點抓修復,抓產業、活機制、生態移民集中住”的防沙、治沙、用沙模式。全縣植被覆蓋率達到70%,縣內很難見到100畝以上的沙丘。按照規劃,到2020年,鹽池縣森林保有量將達3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3%以上。
“生態建設是個功在千秋的系統性工程。生態好了不僅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當地動植物多樣性也會明顯好轉,*終形成良性循環。可以說,生態建設也是生產力。”鹽池縣環林局項目辦主任王建紅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