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吳敏芳,經常來指導我們怎么養田魚,現在技術過硬了,成本少了,大家的錢袋子都鼓起來了!”近日,說起稻魚養殖的效益,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村民吳勇強贊不絕口,“田魚60元一斤,養得好的話一畝能產100斤,一畝田能賺上幾千塊錢!”
53歲的吳敏芳,是青田縣農作物管理站站長,為縣域內稻魚共生系統領域的技術專家。“把握好種養關鍵時節,找到田魚養殖*密度,效益能大大增加,農民增收就有望了”。現在正是魚苗下田的關鍵時間,吳敏芳走遍全縣32個鄉鎮街道去察看他掛念的“寶貝”們。
“鄉村振興需要‘走心’的農業人才。”青田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楊軍偉表示,青田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投入農村發展事業,不斷強化鄉村振興智力支撐,培育打響了“僑鄉農師”“楊梅師傅”“稻魚師傅”“油茶師傅”等一批特色品牌。
青田縣油茶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平安,是油茶專業高層次人才,自從2011年扎根在青田后,讓原本逐漸沒落的“浙南油庫”再次煥發生命力。“一畝山萬元錢”“油茶林下套種山稻”“網上銷售山茶油”……
他開創性地提出的提高收入的模式和法子,深受茶農好評。
86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文華,每年仍在為青田稻魚發展奔走,在青田成立*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與保護為核心的院士專家工作站,為稻魚共生系統保護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從基層站逐漸成長起來的農藝師鄒秀琴、蔣東麗等在楊梅產業提質增效也作出較大貢獻,在他們的悉心指導下,青田楊梅在產量、質量得到雙提升,讓消費者都能吃上安全的 “放心梅”。
“生態農業的未來和旅游密不可分。”青田縣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良好的生態農業基礎,加上政府的大力引導,青田有大一批鄉賢、人才回到農村當起了“山頭人”,積極挖掘農耕文化特色,推進農旅深度融合,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意大利華僑陳光美回國創辦了易天漁業有限公司,建立稻魚共生系統科研創新基地,并結合鄉村旅游,建立了魚水謠休閑山莊,打造了一座休閑旅游綜合體。葉真華作為青田“鄉賢回歸”工程首批支部書記,成功建立青田縣*油茶主題的集體民宿,吸引2萬多人次來游覽休閑,旅游收入200多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18萬元。
據了解,近三年來青田縣新增農村實用人才1580多人,建立農業院士專家工作站1家、省級博士后工作站1家,引進培育博士、碩士30多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