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是實現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的重要抓手。
自承擔2017年農業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以來,安徽省東至縣按照項目實施方案要求,以綠色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為目標,以調整施肥結構、轉變施肥方式、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為主線,以提高配方肥到田率、有機肥資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為重點,強化土壤檢測和試驗示范等基礎性工作,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水肥一體化、緩釋肥深施等技術模式,推動全縣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據統計,2017年全縣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92萬畝,配方肥應用面積 52萬畝,推廣應用配方肥19778噸;提高作物產量3-5%,總增效2915萬元以上。實現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畝減少不合理施肥2.4公斤,累計節約化肥用量為2208噸;縣域用肥折純總量為 29633.8噸,比 2016年的29811噸減少0.6%,實現了化肥使用量負增長。
東至縣位于長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慶,南鄰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門戶,是國內重要的糧、油、棉、茶、食用菌生產基地,是省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區。
為加快全縣農業“綠色”發展,東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項目建設,明確目標、落實責任、逐項推進。成立了以分管縣長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東至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持續提升科學施肥水平,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力爭達到95%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用量實現零增長,減肥增效示范區(片)化肥用量減少10%以上。持續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實現到2020年耕地質量提升0.5個等次,減肥增效示范區(片)土壤有機質提升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因地制宜探索四套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農作物秸稈還田+配方肥;有機肥+配方肥;水肥一體化+配方肥;茶——沼——畜。整合農機、環保項目,強化政策扶持,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全年秸稈還田推廣面積50萬畝,農作物秸稈還田率55%;大力推廣有機肥,鼓勵農民積造農家肥,畜禽糞便無害化還田,多施商品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穩步提升耕地質量水平。其中全年推廣有機肥面積10萬畝,較2016年8.25萬畝增加17.5%,推廣數量由5500噸增加到10000噸;推廣綠肥面積0.6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面積0.1萬畝。開展全縣30戶肥料定點調查,調查農作物整個輪作周期化肥及有機肥使用情況,適時監測、分析,實現化肥到2020年零增長目標。
加強宣傳培訓,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施肥知識宣傳活動,全年開展科學施肥進萬家活動不少于3次,通過媒體報道宣傳3次以上,在主要作物的收獲期,及時召開現場觀摩會4次,充分發揮示范帶動效果。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產業扶貧等工作,舉辦培訓班8場次,培訓人員400人次;發放培訓材料3850份,培訓新型職業農民300人。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的總體要求,建立了技術集成應用精品示范區,綜合應用增施有機肥、有機肥替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高效水肥技術。
在東至縣茶樹良種示范場、東至縣新河棉花原種場新建成兩個全省標準化土肥試驗示范基地暨萬畝茶園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萬畝糧油綜合化肥減量增效區。試驗區內全部實現溝、渠、路、埂水泥硬化,小區間單排單灌,保證試驗示范效果。東至縣茶樹良種示范場示基地核心示范區100畝,小區試驗區5畝。核心示范區建設了3個大區示范模式:“有機肥+配方肥”、“茶-沼-畜”、“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小區試驗區開展茶葉有機肥替代試驗1個,設置小區6個;茶葉“2+X”試驗3個,設置小區16個;有機肥源對比試驗1個,設置小區7個;茶葉化肥利用率試驗 1個,設置 小 區 4個;耕地質量監測試驗1個,設置小區3個。新河棉花原種場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區100畝,試驗監測區5畝。核心示范區建設了3個大區示范模式:“有機肥+配方肥”、“秸稈還田+配方肥”、“有機肥+水肥一體化”,小區試驗區開展了棉花有機肥替代試驗1個,設置小區6個;氮肥利用率監測試驗1個,設置小區3個;耕地質量監測試驗1個,設置小區3個。
為突出節肥水增肥率,加快水肥一體化快速發展,東至縣正在建設規模化千畝水肥一體化基地。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節水灌溉等項目資金,新建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4個,示范面積1000畝。大渡口鎮大聯圩綠野生態農莊500畝菜園智能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現已建成,全鋼架智能噴灌、滴灌,噴肥、噴水全智能,示范點年節水4萬立方、節肥1250公斤。堯渡鎮蔡嶺村100畝果園、大渡口鎮麻石橋村100畝菜園、新河棉花原種場300畝糧油水肥一體化示范基地正在建設中。通過打造水肥一體化高效水肥管理樣板田,提升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輻射帶動全縣蔬菜、花卉、瓜果、水肥一體化進程與設施升級改造。
打造“智慧土肥”,推動土肥水*管理。與安徽省農科院土肥所合作開發“東至農技互聯”智慧土肥平臺。該平臺開發過程采用C/S模式,以GIS為技術核心,采用模塊化組合、面向對象分析等技術,具有知識庫、*施肥、專題圖等功能,方便用戶了解*新的農業政策與信息;將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與移動GIS計算技術相結合,根據土壤養分信息,建立施肥建議規則,實現施肥量和施肥技術推薦。同時,包含了可調整配合式的配方肥方案、有機肥替代化肥推薦施肥方案、GPS測量、施肥上報、肥料登記查詢等創新功能,形成施肥方案并發布。
縣土肥站標準化驗室建設也取得喜人成果。 2013年10月20日,化驗室通過安徽省技術監督局和農業部實驗室資質“雙認認證”,為全省第三家、池州市*一家獲此資格的土肥化驗室。化驗室面積由原來的260平方米擴建到492平方米,化驗室設有化驗1-3室、高溫室、天平室、檔案室、樣品處理室、藥品樣品貯藏室。不僅硬件設施和條件改善了,工作人員的化驗操作技能、檢測服務能力和水平也在穩步提升。近年來,化驗室不但完成本縣的各項土樣及植株樣分析,還承擔省統籌試驗的植株樣分析,獲得省土肥總站的贊許。
取土化驗常態化。目前已完成采集耕層土樣431個,其中監測點36個、一般農化樣366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服務采樣29個,實現縣域所有行政村和土壤類型“全覆蓋”。
3個處理板塊,有專人負責開展監測,抓好田間調查與記載、樣品采集、分析化驗等工作,強化全程質量控制,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及時有效。
做好土壤墑情監測工作。縣鄉聯動,制定了《東至縣土壤墑情監測實施方案》并下發到6個農技站,定點到位,落實到人,保障全縣6個監測點長期有效運行。截至目前,已發布《東至縣土壤墑情簡報》23期。6個監測點已經在全國土壤墑情監測系統注冊,完善了土壤墑情監測管理數據平臺,每月10日和25日兩次定期上報,實現土壤墑情監測網絡化。目前正在招標3個土壤墑情自動監測系統,實現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化。
做好肥料使用情況定點調查工作。通過對全縣30個固定點調查,掌握農業經營主體肥料使用情況,分析化肥、有機肥動態變化趨勢,為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和指導科學施肥提供依據。
試驗示范規范化。開展肥料試驗24個,依托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展示一批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探索配方肥、有機肥、水溶肥、緩釋肥、水肥一體化設施等物化補助的機制。 2017年安排的2個油菜“3414”肥效試驗、2個油菜肥料利用率試驗4個配方驗證試驗已經順利完成,3個茶葉“2+X”試驗、3個水稻肥料利用率試驗、2個有機肥替代試驗、2個有機肥源對比試驗、6個配方驗證試驗正在進行中。
拓展測土配方施肥實施范圍。在繼續做好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的同時,擴大這一技術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茶葉等經濟園藝作物上的應用。在全縣15個鄉(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覆蓋水稻、棉花、油菜、小麥、茶葉、蔬菜等主要作物,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9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力爭達到95%以上。配方肥應用面積52萬畝以上,達到農作物種植面積的56%以上。
多元化推廣配方施肥。篩選一批信譽好、實力強的企業深入開展合作,實現“農企對接”,推進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東至縣確定了五家農企合作試點企業,分別是中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司爾特化肥有限公司、安慶石化復合肥廠、湖北鄂中化工有限公司、安徽徽隆農資集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按方生產供應配方肥。全縣建立5個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和5個標準化配肥店,重點村建立配方肥供銷服務網點130個,為農民開展測土配方、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及有機肥施用等綜合服務。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多方合作”的原則,暢通配方肥銷售渠道,使項目區的農戶方便、快捷購買配方肥,放心使用配方肥。
創新服務機制。開展個性化服務,每鄉鎮篩選適度規模的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戶,通過簽訂服務協議因地制宜開展工作;采集個性化土樣20個,制定個性化配方肥配方8個,示范面積2000畝以上,開展面對面技術指導服務10場次。通過建立樣板,開展個性化服務,帶動農戶6000戶以上。
創新試驗設計。為提高試驗效果,大膽創新,改“主體泥土結構”為“木質結構”。 “木質結構”設計方法:按試驗設計要求,用繩拉好試驗小區與進出水溝,每隔1米釘下一根木樁,木樁高為50-60cm,釘入泥土深度為20-30cm,在木樁上釘上橫木條,再在橫木條上直接覆上0.3-0.4絲的薄膜,薄膜下端踩至犁底層。由于設計創新,解決了水田肥效試用泥做隔埂需大量土壤導致耕作層性狀改變和竄肥、竄水現象等問題,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試驗準確性。池州市土肥站專門在東至召開現場觀摩會,組織全市土肥站人員前來參觀學習,創新的試驗設計得到全面推廣應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