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縣地處松遼平原腹地,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帶”和“黃金玉米帶”上,全縣糧食產量保持在25億公斤階段性水平,糧食單產全國*,糧食總產全國第四,豬牛飼養量和瓜菜生產量位居東北之首,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糧倉”。
農業大縣的責任擔當
梨樹縣的耕地土壤以黑土、黑鈣土為主,也面臨著其他黑土區一樣的發展難題,由于多年來的掠奪式經營、耕作方法不科學、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導致土壤有機質下降、土壤嚴重沙化,給縣域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威脅,因此,恢復改良黑土地、建設高產穩產農田,成了梨樹這個農業大縣的責任擔當。
從2007年起,梨樹縣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加強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率先實現了秸稈全覆蓋技術“國產化”、免耕播種機具“中國化”、耕作技術推廣“系統化”,率先在東北地區創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生產體系——“梨樹模式”。
2016年3月2日,農民日報整版刊發了《非“鐮刀彎”地區玉米怎么種——“梨樹”模式值得借鑒》,全面闡釋了“梨樹模式”的技術關鍵、栽培流程,引發全國農業生產者的廣泛關注。
2016年10月10日,梨樹縣政府在首屆中國農業(博鰲)論壇上,發布了《非鐮刀彎地區梨樹模式》綠皮書,站在博鰲發聲,向全世界推介加強黑土保護與利用的“中國方案——梨樹模式”。
“梨樹模式”推廣應用廣泛
從2015年起,梨樹縣政府和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舉辦了三屆梨樹黑土地論壇,搭建起了美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的院士與中國的院士專家交流互動的平臺,院士專家們現場觀摩“梨樹模式”示范田,分析探討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十多年來的實踐表明,采用寬窄行種植、均勻行平作、均勻行壟作三種栽培方式的“梨樹模式”,率先解決了中國東北黑土區玉米連作、秸稈移除焚燒導致的土壤退化以及衍生的環境問題,率先找到了解決黑土地的保護與利用的“良方”。
2017年9月,梨樹縣政府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投資建設的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實驗站正式投入使用,面向東北地區打開“科技服務之門”,梨樹實驗站匯集“高端論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服務三農”平臺作用,正在成為輻射東北三省一區的科技中心。
吉林梨樹實驗站還不斷加快科技聯盟建設,在東北地區先后建立了吉林梨樹實驗站的工作站10個,其中吉林省內7個;建立了吉林省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的試驗示范基地38個,其中吉林省內25個,培育了一批引領東北糧食生產區玉米保護性耕作的典型,2018年推廣示范面積達到150萬畝。
“梨樹模式”作用效果明顯
“梨樹模式”的增產增收效果,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被農民普遍認可的,特別是在東北春旱時節,效果特別明顯。
蓄水保墑。秸稈覆蓋免耕保持了土壤孔隙度,孔徑分布均勻,連續而且穩定,因此,有較高的入滲能力和保水能力,可把雨水和灌溉水更多的保持在耕層內。而覆蓋在地表的秸稈又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據測定,秸稈覆蓋免耕地塊保水能力相當于增加40-50mm降水。
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機質,連年秸稈覆蓋還田,土壤有機質遞增,全秸稈覆蓋免耕5年后,土壤有機質可以增加20%左右;減少侵蝕,保護耕地。風蝕和水蝕不僅惡化環境,而且帶走大量肥沃的表土,實施保護性耕作平均可減少徑流量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具有明顯的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土壤生物性狀改善。在保護性耕作田塊,每平方米蚯蚓的數量達到60-80條,是常規壟作的4-5倍。蚯蚓數量的增加使土壤的生物性狀得到了改善。
保護環境。大面積實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塵暴”。此外,由于秸稈還田,還有效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大氣污染。
節本增效。免耕播種機*作業工序完成秸稈處理、開溝、播種、覆土、鎮壓等,減少了作業環節,作業費用低,生產成本大大節約,勞動強度也明顯降低。每畝可節約成本80-100元;增產效果明顯。綠色高產高效項目區總應用面積25.2萬畝,經過測產玉米平均畝產達到了830.7公斤,比實施前710.4公斤增產16.9%。每畝節約成本100元,畝增收240元,總增收6000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