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村史室,反映一個村的百年風雨滄桑;陳列的每件“古董”器物,都是時代的見證;展示的每一種民俗禮儀,都散發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圖畫上的名人事跡,都是當地村民心中的自豪與驕傲……近日,記者深入南寧市鄉村村史室看到,每間村史室為人們探尋當地歷史發展脈絡打開了一扇窗,點亮了人們尋“根”的燈,照亮了人們繼往開來的路……
村史室是對廣大村民群眾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以文字、圖片、實物等為主要展示內容,充分展示當地歷史沿革、村莊變遷、風物、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成果。村史室風格各異、各具特色,既展示了多彩的民族元素,又有濃郁的鄉村氣息,挖掘、保護、傳承和展示了村屯歷史、傳統文化習俗沿襲等,是展現鄉村山水園林和歷史民俗文化的陳列館、標本庫,是一項功在當代、延及后代的文化傳承工程。
目前,全市建成村史室922個。其中,市級示范性村史室36個,市級生態綜合示范村配套村史室17個,行政村一般性村史室869個。
一間史室幾多鄉愁
記者走進青秀區南陽鎮施厚村古岳坡村史陳列室,猶如穿越時光隧道,古岳坡歷史發展歷程在記者面前慢慢展開。這是一個經歷了上百年的古老村坡,是一個充滿自然氣息的農耕村落。
“建了村史室,我們后輩可以了解村里的發展歷程,更好地教育后代。”施厚村村民鄭梅青說,有了村史室,孩子們可以直觀地感受村里的變化。村史室對村里的孩子有著歷史的熏陶與教育作用。但對年紀大一些的村民而言,則是滿滿的鄉愁和對故人的回憶。
古岳坡村史陳列室里,有著《趕圩歸來啊哩哩》作者古笛先生的事跡展示。“我還記得小時候,古笛在家的大門上寫‘歌泉’兩個字的樣子。”施子嚴回憶說,“后來他回村帶領村民修路,幫伶俐糖廠寫了一首《甜蜜的事業》……我們始終沒有忘記他的教誨和對村里的貢獻。他是村民的榜樣,也是村里的驕傲。”
一件器物見證滄桑
在古岳坡村史陳列室里,“古董”器物很多,有生產工具,也有生活用具,還有南陽八音、南陽大鼓等古樂器,這些物件代表著當地豐富多彩的民族習俗。現今,在南陽鎮一帶,群眾每年都舉行采茶戲、南陽大鼓、芭蕉香火龍、南陽大紙鷺鳥、三日一圩等具有南陽特色的民俗活動。
在橫縣平朗鄉筆山村村史室里,陳列著該村建國后參軍青年名錄、抗戰時繳獲的日軍軍帽、軍刀等老物件,這些物件讓今年87歲的李業仁久久不能釋懷。“現在很多年輕人已不知曉當年的戰火硝煙了。”李業仁指著陳列器物說。李業仁小時候經歷過戰爭,那時村民跑到深山躲避飛機的轟炸。全村有30多名青年曾經參加或協助抗日。從此,筆山村一直保留著參軍報國的優良傳統。
在陳列室的另外一邊,一張坐墊可以翻轉的椅子同樣述說著筆山村遙遠的故事。“你們不知道這張椅子的坐墊為什么會翻轉吧?”筆山村村支書李雨華笑著對記者說,這椅子的趣事叫“屁股墊算盤”。當年,地主人家因隨時收租,隨時要用算盤計算。為了方便,地主就把算盤放在屁股下面或藏在椅子下,這才造了會翻轉坐墊的椅子。
一個習俗代代相傳
在筆山村村史室里,展示著橫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筆山“人生禮儀”習俗。該禮儀包含新丁禮、成年禮、婚禮、孕育禮、壽誕禮、喪葬禮等六項禮及相關儀式。
撫今追昔,可曉前賢之掌故;知史察今,須識后輩之崛起。人們應該了解村史,了解故土村莊歷史的名人事跡,了解家鄉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加深對家鄉的情感,提高建設家鄉的積極性,培養對家鄉的自豪感。對筆山村人來說,村史就是生動的傳承。
“‘人生禮儀’的代代相傳,不僅教育了年青一輩,也表達了父輩對年輕人的美好祝福。”李雨華說,他們村至今保留著“人生禮儀”的習俗就是對傳統的傳承,這是筆山村文化的“根”。我們追求新生活,走向新時代,但也不能忘了“根”。
“人生禮儀”在筆山村及其周邊地區一直傳承,彰顯著當地獨特的地域文化。在村史室內,用實物、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可以為子孫后代留下一部可查的寶貴“教材”,留住濃濃的鄉愁。
一種文化孕育希望
村史室不僅展現了村莊的風雨滄桑、“古董”器物、民俗禮儀,也是地域文化集中展示的窗口,是弘揚民族優良傳統和美德,培育村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引導村民自覺摒棄不文明習慣,向文明事跡和先進人物學習,傳遞積極、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的重要場所。
正如施子嚴說的一樣:“古笛是村民的榜樣,也是村民的驕傲。”記者在古岳坡村史陳列室看到,古笛事跡及作品作為村史室陳列展示的一個重要部分,可以讓村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古笛事跡以及當地獨具特色的壯族山歌文化。
在古笛作品展的前言里,有古笛寫的話:“我從小飲家鄉的乳泉成長,也沿著小溪大河起步;闖過無盡風浪,走向無邊的歌海;我的家鄉就是歌的故鄉,祖祖輩輩歌手層出不窮……”壯族山歌是古笛創作的源泉,正如他在家門上寫下的“歌泉”兩字一樣,*的壯族山歌文化,是他無窮的創作源泉。
古岳坡村史室就像一座橋梁,讓村民、游客走近古笛的作品,走進山歌的海洋,聆聽美妙的壯族山歌,品味當地山歌文化的獨特魅力……
村史室是多彩地域文化的窗口,也是一本生動的“教材”,傳承文明、記錄歷史、凝聚人心、啟迪后人。村史讓村民感知復興的使命,村史激發村民奮進的勇氣,*民族文化孕育新的希望,濃濃的鄉愁就是我們的“根”。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