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新的報告指出,根據預測到2030年世界水產的價格將進入上漲的十年。推動這一趨勢的因素包括需求方面的收入,人口增長和肉類價格;以及中國的政策措施,水產養殖產量增長放緩和供應方面成本增大的壓力,捕撈漁業產量下降等。
中國漁業和水產養殖產量的放緩將刺激中國的水產品的價格上漲,對世界價格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根據FAO的預測“養殖魚類平均價格的上漲(預測期間為19%)將高于捕撈魚類(不包括非食用魚類)(17%)。人類對于魚類消費的不斷增長,將促使到2030年國際貿易魚類的平均價格比2016年提高25%。”
由于全球需求強勁,預計魚粉和魚油價格在預測期內將繼續呈上升趨勢,到2030年市場價格將分別增長20%和16%。飼料價格將會對水產養殖產生影響。對于個別漁業商品,由于供需波動,價格波動可能更加明顯。
“由于水產養殖預計占世界魚類供應的比例較高,水產養殖可能對整個行業(生產和貿易)的價格形成產生更大的影響。”
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計劃”(2016 - 2020年)包括改革和升級漁業及水產養殖業的目標和政策。它將解決當前漁業面臨的挑戰,例如農業空間稀缺,小規模生產者對水產養殖產量的分配,資源基礎的退化以及捕撈漁業部門的產能過剩。
該計劃修正了過去對增加產量的重視; 使行業更具可持續性和市場導向,重點是提高產品質量和優化產業結構。對于水產養殖而言,政府政策旨在實現與環境更好地融合的可持續,更健康的生產。對于捕撈漁業,該政策旨在通過許可,產量控制和減少漁民和漁船數量來限制過度捕撈能。
FAO指出“如果計劃和其他改革得到全面實施并實現目標,預計中國水產養殖產量的增長速度將放緩,捕撈漁業產量將大幅減少。”中國的捕撈漁業產量將減少29%,水產養殖在中國魚產品供應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未來預計中國國內旺盛的需求將對價格構成壓力。總體而言,中國人均食用魚消費量將在48公斤和50.2公斤之間。中國市場的預期高價和來自中國的魚類在世界市場上的供應減少將提高世界其他市場價格。這種情況也會刺激其他國家的產量增加,這將部分抵消中國減產,特別是水產養殖產量的減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