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悠久養蠶史和數百萬畝宜蠶林地的河南省西部山區縣,近年來通過發展養蠶業帶動家住山區、有勞動能力,但年齡較大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在家門口養蠶脫貧致富。
河南省魯山縣蠶業局和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在全縣范圍內遴選農民養蠶技術能手,有20多年養蠶經驗,總結出不少殺蟲、防鳥心得的丁有成脫穎而出。
“五六十歲的農村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打工誰要?”已經是附近十里八鄉養蠶脫貧帶頭人的丁有成說,“現在,養蠶不難,政府資金補貼;賣繭不難,企業托底收購。我帶動9戶貧困戶,喊的口號是‘兩年脫貧,三年致富’。”
“吃糧靠種田,花錢靠養蠶。”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區的南召、內鄉、魯山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養蠶興盛時期,魯山縣擁有“十萬賣棉(絲)人”,南召縣“十萬大軍織壁毯”。
南召縣蠶業局局長程興華說:“養蠶是一個短平快的項目,每年集中勞動時間大約3個月。去年,南召縣農戶養蠶、參與打工等共約1680戶,收入約1.25億元。”南召縣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三免費”政策:蠶坡免費,蠶種免費,技術指導免費。
河南省財政、農業、保險等部門還把養蠶作為特色險種,省縣兩級財政負擔保險費的80%,蠶農負擔20%。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也不斷加大育種、研發力度,秋蠶已經試養成功。
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在帶動農戶脫貧、成立蠶農合作社的同時,收購民間織機,挖掘手工織藝,不斷探索絲綢植物染配料技術,生產的純手工絲綢、圍巾、服裝、家紡等產品遠銷國外,供不應求。南召縣一些企業開始通過生物技術發展蛹蟲草等保健品。
產業鏈條不斷拉長,新產品研發成功并受到市場歡迎,既為養蠶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環境,也成為當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和政府招商引資的名片。圍繞“蠶-繭-絲-綢”的特色產業基地正在河南西部山區縣形成,化妝品、保健品等高科技產品也成為新的研發、投資方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