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的融合發展,農業裝備從機械化到智能化的跨越進程正在加快,并推動形成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支撐和手段的現代農業。
記者從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在智能耕整、智能播施、智能灌溉、智能植保、智能收獲等環節,智能農機都已經取得突破,并開始實際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在*作業等方面大顯身手。智能農機包括5個要素,即感知、連接、數據、分析、控制。其中,傳感器、控制器是應用的關鍵。在深松機等農機上加裝傳感器和控制器只需要10分鐘,之后農機就好比有了眼睛、耳朵和大腦,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智能播施設備可以實現*播種、變量施肥,在線統計作業面積、監測播種量。無人值守的噴灌設備可以自己運作,節省用水。智能植保機械可以利用圖像準確識別雜草,實現噴藥量*控制……此外,所有這些智能裝備還可以實現故障預警和快速準確的故障自動診斷。目前,我國小麥聯合收割機等大型收割機普遍安裝了智能定位系統。
隨著農機智能化程度提高,以信息化引領的全程農機化解決方案成為可能。集農機定位跟蹤、作業監管、遠程調度、運維管理、大數據分析、補貼結算、合作社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程信息化服務云平臺應運而生。“下一步,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是農業機械化的趨勢。”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機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葉舸說。他介紹,農業全程機械化云服務平臺目前在吉林、遼寧、寧夏、山東、廣東等省份已經大范圍推廣。
“由于農業機械本身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手機的重要性會不斷凸顯。手機未來不僅是生活工具更是生產工具,是廣大農民手中的‘新農具’。”葉舸解釋說,今后自動駕駛、*農業、變量作業等智能化應用,都會涉及越來越多的智能傳感器、越來越多的信息化系統應用。對于農民來講,這些信息*終會匯集到手機上。比如,在手機上就可以開關噴灌系統,等等。他認為,農村信息化決勝關鍵在移動端,就是一定要從手機端發力。
目前,農機合作社日益成為農機作業主體。隨著物聯網的應用普及,現在可以通過給每個機子裝上終端,通過手機app調度和管理,隨時隨地掌握哪臺農機在什么位置,有沒有任務,按照地理位置、合理地給農機分配任務。作業完成后,還能清晰計算作業面積和軌跡,這會極大地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
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司長李偉國認為,在城鎮化、工業化大形勢下,農業勞動力下降是一個不變的趨勢。新生代適齡勞動力從事傳統農業勞動的意愿只會減少,不會增加。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只有依靠機械化。也只有依靠機械化、智能化才能更有效地吸引新生勞動力從事農業勞動。
可以預見,運用現代傳感、物聯網、信息化技術為農機裝上“千里眼”“順風耳”和“大腦”,農業這個*古老產業的面貌將發生巨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