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都的“菜籃子”和“果盤子”,北京新發地市場每天承擔京城80%的農產品供應,如何保障農產品安全?新發地對農產品檢測方式進行了升級,在4個市場蔬菜大門旁設立了農產品快檢窗口,進場的商戶可以直接在門口進行樣品檢測。檢測流程還實現了電子化,減少了商戶的等待時間。
在新發地市場神農門入口,我們看到,除了以往的貨車通道,旁邊出現了一個小房間,這就是新發地新設的農產品快檢室。有幾個商戶正站在窗口前,將*新抵達市場的蔬菜送檢。我們了解到,北京新發地要求每一輛進入新發地市場的貨車都需要在入口處接受檢查,“進場的農產品車輛必須出示產地準出證和產品檢測證,檢驗合格的肉類和蔬菜能夠方便地進入市場交易。”而如果不能提供“兩證”,就要在市場內進行農產品檢測。
根據檢測窗口外貼出的農產品自助檢測流程,商戶需要掃碼完成信息的自助錄入。“以前是手寫的三聯單子。”商戶陳先生已經不是*次前來送檢了,不過他對快檢新方式頗為好奇,拿起手機對著二維碼掃描后,手機上出現一個小程序,用手機號注冊后,就建立了自己的店鋪,在添加檢測信息時,輸入商品名稱、商品數量、產地、車牌號、攤位號和到貨時間后點擊確認,就會生成一個二維碼。他將二維碼放在掃碼槍前掃描后,只聽“滴”的一聲,送檢信息就傳到了檢測室的系統中。
工作人員介紹,每個樣品大約十幾分鐘就能出快檢結果,但商戶無需在這里等候,通過手機就可以獲取電子版檢測報告,并自行打印。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檢測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絕大部分水果已實現在生產基地獲得原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但許多蔬菜產地是分散的小農戶種植,沒能力出具檢測報告,這部分農產品在抵達新發地后就要接受檢測。目前,新發地每天會有1000份左右的樣品需要檢測。檢測窗口在上午8點到下午5點,以及夜間10點到次日凌晨3點兩個時間段提供服務。
據了解,今年已經成立30個年頭的新發地市場,已逐漸形成了一套高標準的產地直供模式,并構建了“實時檢測,可追溯源,源頭把控”的三重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從新發地市場出來*終走上百姓餐桌的每一筆蔬果采購,都記錄著貨品來源、產地、銷售者、車牌號、電話號碼等具體信息。北京新發地市場總經理張月琳表示,檢測窗口前移后,新發地此前的實驗室也正在進行升級改造,未來會引入一些大型儀器,可以對不合格的商品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可檢測的品種也會更多。下一步,還將繼續推動檢測關口前移到產地,推動產地直接出具檢測報告,新發地通過實現網絡化辦公,和主產地檢測室對接合作,實現農產品的實時追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