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國家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以來,內蒙古以政策創新作支撐,圓滿完成計劃任務。目前,政策已覆蓋內蒙古10.2億畝天然草原,其中,禁牧4.05億畝、草畜平衡6.15億畝,146萬戶534萬農牧民從中受益,取得了草原生態持續好轉、農牧民收入明顯提高、草原畜牧業穩定發展的顯著成效。
補獎政策實施以來,全區草原生態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半數以上草原生態明顯好轉,恢復至上世紀80年代中期水平。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草原植被蓋度為44%,比2011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重度退化草原面積減少了2200多萬畝;多年生牧草比例平均增加了13%,其中,草甸草原增加了4%,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增加了17%;牧草平均干草單產為每畝50公斤。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人工種草3456萬畝,連續3年穩定在3000萬畝以上。主要牧區旗縣全部建立了牧草應急飼草儲備庫,常年青干草儲備能力達到140億公斤左右,可基本滿足牲畜過冬需求。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牲畜飼養全部實現棚圈化,特別是牧區*性暖棚明顯增加,實現了臨產母畜和幼畜暖棚化,大小畜繁殖成活率超過98%。自2016年起,內蒙古利用補獎資金已在17個旗縣實施草牧業試驗試點項目,通過開展牧草和家畜良種繁育、天然草原生態修復、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草牧業物聯網信息化建設、草畜產品加工及家畜糞污無害化處理等措施,逐步實現改善草原生態、提升牧草供給、生產優質高效畜產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目標,大力促進全區草牧業發展,草原生產經營方式得到逐步改善。
政策好不好,農牧民*有發言權。補獎政策實施以來,內蒙古農牧民的政策性收入提高了829元,并帶動了全區牧民收入水平的穩步增長。2017年,全區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48元,比2010年增長了一倍以上。結合*扶貧政策,補獎政策向全區44個貧困旗縣進行傾斜,涉及資金29億元,實現了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目標。同時,隨著政策深入實施,農牧民的草原保護意識不斷提升,實現了從“要我保護”向“我要保護”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思路實現了從“多養羊”向“多掙錢”轉變。從多養到精養的轉變,標志著牧民真正成為了保護草原的主人翁。
補獎政策的實施,推動著內蒙古草原牧區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穩步發展,改變著牧民對于草原生態保護的看法,也讓牧民看到了還清多年來對草地資源掠奪式經營所遺留下的“生態負債”的希望。建立起持續穩定完善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把內蒙古建成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實現牧區又好又快發展,成為內蒙古牧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心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