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全球*,但單產水平在全世界僅排名第93位,人均食用馬鈴薯數量只有西方國家的五分之一。主要原因是種子落后、品質不高。推進馬鈴薯主糧化開發,必須要過良種關,推廣脫毒種薯與加工專用品種。
今年7月份,山東省平度市,在中國種子協會專家組的見證測產下,國產馬鈴薯品種“希森6號”以單季畝產9.58噸的成績,刷新了馬鈴薯高產的世界紀錄。在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支持下,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已經培育出18個優質高產的馬鈴薯新品種(系),包括鮮食,薯條、薯片、淀粉及全粉加工,富含花青素和多酚的彩色馬鈴薯等各種用途的馬鈴薯品種。
3年前,國家開始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第四大主糧馬鈴薯”成為新提法。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其耐旱耐貧瘠,適應種植范圍廣,畝產增產空間大,水肥利用效率遠高于其他糧食作物。馬鈴薯主糧化,就是把馬鈴薯加工成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像饅頭、面條、米飯一樣的主食。從2015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支持馬鈴薯主食開發,引導和扶持了一批馬鈴薯主食加工重點企業。
“以前我們總開玩笑說‘別拿土豆不當干糧’。馬鈴薯主糧化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錦上添花,讓老百姓吃得更營養健康。”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李延明介紹,“希森6號”是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聯合該中心歷經11年雜交選育出的馬鈴薯新品種。“希森6號”可以出全粉、做薯條,改變了高端馬鈴薯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不過,從全國來看,馬鈴薯良種在很多地區依然是“稀缺品”。湖北省云夢縣大余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余金海就經常為購買馬鈴薯種子發愁。
“我們合作社這兩年種了3000畝土豆,平均畝產約7000斤;土豆賣得也好,畝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余金海說,這幾年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共種植馬鈴薯1.5萬畝,小土豆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可該合作社的種薯卻是從3500公里外的內蒙古運來的,每斤成本增加了0.2元至0.3元。“我們希望能在更近的地方獲得良種。”余金海說。
推進馬鈴薯主糧化開發,必須要過良種關,推廣脫毒種薯與加工專用品種。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董事長梁希森表示,種薯問題不僅關系到新品種推廣,還關系到病蟲害防治以及提高產量問題。很多農民所用的種薯有相當一部分并非脫毒種薯,是造成一些地方馬鈴薯單產較低的重要原因。馬鈴薯主糧化首先要在良種選育上取得新突破,培育出更多高單產、高淀粉含量、抗逆性強、營養成分豐富的加工型馬鈴薯新品種。
“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為8000余萬畝,位列全球*;但單產水平在全世界僅排名第93位,人均食用馬鈴薯數量只有西方國家的五分之一。主要原因是種子落后、品質不高。”梁希森說,馬鈴薯育種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需要加大育種創新支持力度,尤其加大適宜主食加工的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和推廣。
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對于馬鈴薯主糧化,我們依然存在認識誤區,以為在小麥粉里摻入土豆全粉越多越好,其實這樣做成本過高、工藝復雜,并不利于土豆全粉推廣。”梁希森說,建議有關部門調整標準,適當降低土豆全粉的添加比例。這樣做既可以降低企業加工成本,也可以讓馬鈴薯主食產品更易于為消費者接受。
“近年來,我們對馬鈴薯主糧化的科技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要讓馬鈴薯成為主食,還需國家層面加大對生產企業的補貼和扶持力度,通過政策引導穩定馬鈴薯市場價格。”李延明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