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返鄉創業農民工、大學畢業生、企業主等“歸雁”群體及“歸雁經濟”已是一種備受關注的時代現象。如何讓想干事、能干事的“歸雁”回得來、留得下、干得好甚至變身“領頭雁”,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各地應沖破思想觀念桎梏和利益固化藩籬,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鏈,加快金融體制機制創新,切實增強“歸雁”對金融扶持的獲得感,進而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實現“雁陣式”發展。
一是加強產品創新,貼近“歸雁”創業的實際需求。貸款品種依據不同“歸雁”的能力素質、技術水平、經濟狀況、創業條件、創業項目、資金需求、信用狀況等量體裁衣、度身定做;貸款期限和額度根據主要用途、發展階段(側重初創期與早中期)、綜合還款能力等因素適當放寬;貸款方式采用在授信額度內“*授信、分次使用、循環放貸”;貸款利率優惠至浮動空間的下限。
二是加強擔保創新,提高“歸雁”創業貸款可得性。抵押擔保方面,擴大抵押擔保的認定范圍,積極創造各項動產和不動產的抵押貸款項目,探索將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經營權、商品林權、養殖水面使用權、生產資料、自有住房以及宅基地等視同有效抵押物。信用擔保方面,健全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制度環境,包括出臺配套法律、設定信用擔保機構的入市“門檻”和獎懲措施;整合農村地區的政策性、互助性、商業性的信用擔保資源;因地制宜成立“歸雁”創業貸款風險擔保基金;建立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
三是加強服務創新,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改進輿論宣傳方式,除采用報刊、電視、廣播、宣傳欄、網絡等渠道外,還通過典型案例、集中講座、文藝演出、現場答疑、入戶訪問、設置金融知識服務站等形式,為“歸雁”普及、解讀創業金融政策、法律法規、信貸知識等;選拔、培養、儲備一批面向“歸雁”的金融管理人員和客戶經理隊伍,提升其主動營銷能力和服務水平;搭建“歸雁”金融服務室、取款服務點等平臺;開展車載銀行、銀村合作、定時定點上門等流動性金融服務;推進金融電子化,發揮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設備等電子銀行優勢,改善結算環境,提高結算效率。
四是加強組織創新,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金融體系。堅持統籌兼顧、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原則,開放農村金融市場,鼓勵創建農村資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機構;實行創業貸款貼息和擔保費、保險費、營業稅、所得稅等減免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歸雁”創業的信貸投入;創設獎懲激勵制度,對在支持“歸雁”創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金融機構進行直接獎勵;設立風險補償基金,對出現貸款損失的金融機構按一定順序和比例給予彌補;規范、引導民間借貸,使其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