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蜜芽,国产老肥熟xxxx,好大好硬好爽免费视频,亚洲不卡一卡2卡三卡4卡5卡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山西陽曲:敢叫旱地變良田
山西陽曲:敢叫旱地變良田
農業網   時間:2018/8/6 8:56:00  來源:人民日報  閱讀數:408

  種啥掙錢,過去是張立新*愁的事。家鄉高村鄉北社村地處旱塬,“年年春旱,旱得下不了種,一畝打不了300斤,辛苦一年只能夠個溫飽。”

  十年九旱,溝壑縱橫,正是山西陽曲縣的農業發展瓶頸。旱區農業的出路在哪里?

  一場旱作技術革命給山溝溝帶來希望。全省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片落戶北社村,1230畝谷子統一種植、統一收獲、封閉管理。張立新感嘆:“新技術真管用,鎖住地下水,蓄住天上水,種糧再也不怕旱了!”

  破解缺水瓶頸,陽曲咬定有機旱作農業這條路。縣委書記劉晉萍說,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拼面積、比產量”向“拼綠色、比質量”轉變,揚長避短,突出特色,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讓特色產品綠起來,優勢產業強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

  科技改變“靠天吃飯”,用好一滴水,種出增收田

  祖輩“靠天吃飯”,北社村村民守著黃土地,過著苦日子。“不是沒想過辦法,可咱這旱地,除了種谷子就是種玉米,還能種出花來?”張立新道出一家一戶的無奈。

  發展旱作農業,縣里請專家、選優種、做試驗,多年探索,適合本地的全膜微壟溝播技術逐步成熟,“地膜增糧”工程推廣開來。

  “剛開始大家不信,一畝地留苗8萬株,能行嗎?一年下來都服氣了,示范田谷子畝產800斤,比過去翻了一番多。”北社村農民康三海說。

  種植方式變了。經過培訓,張立新當上振華種養專業合作社的技術負責人,講起旱作技術如數家珍:“從種到收都得按標準來,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穴5—10株,這樣才能保水、保墑、高產。”

  品種變了。谷子耐旱、耐貧瘠,同樣是抗旱品種,示范田優中選優,北社村從5個品種中選出更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良種。“統一播種、統一管理,解決了老品種雜、亂、多及退化難題,整個春播期縮短了十幾天。”張立新說。

  不只是谷子,旱作技術延伸到其他作物。東黃水鎮馬駝村,幾年時間發展起1100畝旱地蔬菜。村支書薛保宏說:“新技術抗旱、高產,茴子白畝產能到1.4萬斤,刨去成本,一畝純收入至少4000多元。看到效益好,現在村里幾乎家家種菜。”

  農技員進村,新技術落地。大盂鎮農技員趙瑞云說,各村定期開設“周末課堂”,為農民講技術、解難題。一片示范田就是沒有圍墻的學校,在這里科技不再是墻上的宣傳畫,而是大田里看得見的實惠。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激發出農民的內生動力。李家溝村種糧能手趙林生深有體會:“聽了專家講課,才知道種地靠老經驗不靈了,覆膜、起壟別看麻煩,但能換來實實在在的產量。”

  新技術催生新生產力。陽曲縣農委主任孫國鋒介紹,用好一滴水,種出增收田。旱作技術提高了農作物水分利用率,每毫米降水糧食產量增加1公斤,谷子畝產提高50%以上。示范片抗旱良種普及率達*,全程機械化率達90%以上,農業標準化生產率達40%以上。

  從單一抗旱到技術集成,陽曲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旱作農業技術體系。配套全膜微壟溝播,推廣少耕穴灌、保護性耕作等節水技術;結合抗旱品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等生物措施,“農技+農藝”綜合發力,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塊塊低產田變成保水、保肥、保產的“三保田”。

  “有機”破解谷賤傷農,種地嚴標準,長出好產品

  旱作技術解決了產量問題,但如何避免谷賤傷農?

  劉晉萍認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不能只顧埋頭種地,更要抬頭看市場。“現在人們追求吃得綠色、放心,我們就得讓好土地長出好產品。”

  立足資源找優勢,陽曲正因為山高溝深,才有利于形成綠色、有機食品的天然屏障。在旱作技術基礎上,縣里再加上有機農業標準,一個新型主體,一套生產標準,一份生產檔案,推動傳統農業提質增效。

  政策給力。縣里對種植有機谷子的,每畝補貼100元;對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每個品牌獎勵5萬元;對取得*榮譽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5萬元獎勵。新型主體帶動,標準化生產落地生根。

  走進北社村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片,一隊村民正在田間拔草。“合作社簽了合同,*不能打農藥,除草全靠人工;施肥都是有機肥,一畝用100公斤生物菌肥。雖然費人工、開銷大,但種出來的谷子價格好,一斤多賣5毛錢,算大賬還是合適。”村民段秀萍說。

  綠色防控技術到田。趙瑞云介紹,農作物一旦發生病蟲害,即通過生物制劑或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試劑進行統防統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嚴把土壤關。在北社村田間,地膜像紙一樣薄,顏色比普通農膜深一些。張立新介紹,這種地膜是用玉米、高粱為原料做出來的,一個多月后就能自動降解,不用人工收集,避免土壤污染。

  嚴把環境關。在泥屯鎮東青善村的盛禾農場,一輛電動拖拉機來回作業,既不冒黑煙,也沒有隆隆的噪聲。駕駛員白師傅說:“這家伙挺快,還沒味道、沒污染,充電兩小時,就能耕20畝地。”縣里推廣電動農機,減少排放,保障農產品環境安全。

  好產品不愁賣。全縣發展10萬畝有機旱作谷子,其中1萬畝是富硒谷子。北社村憑著谷子的好品質,年初就與客商簽下訂單,保證優質優價。馬駝村蔬菜通過農超對接,進入太原美特好超市。“咱產的菜是免檢產品,*受市場歡迎。”薛保宏說。凌井店鄉河村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發展日光溫室,一畝收益超過2萬元,示范區年增收近1000萬元。

  孫國鋒介紹,縣里圍繞有機旱作農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種養大戶207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34個,農業龍頭企業27家。新型主體帶動,全縣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61個,流轉土地10.2萬畝,發展“三品一標”面積1.8萬畝,有機旱作農業漸成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功能農業做強優勢,全產業鏈升值,黃谷子變“金谷子”

  特色如何變優勢?陽曲瞄準功能農業,通過一二三產融合,實現全產業鏈升值。

  做強陽曲小米,縣里突出養生功能,打造“首邑田園”公共品牌。圍繞一個產業,打造5個加工服務區,建設物流配送區和電子商務區,還將建小米研發與服務體驗區。

  “線上、線下發力,讓好小米賣出好價錢。”縣供銷社主任何瑞峰說,陽曲小米是國家地標產品,入口香糯,補虛養胃,去年產品上線當天,一下賣了5萬袋,一袋1斤裝的賣到18元。

  叫響陽曲小米,越來越多農民跟著受益。北社村村民康建平說:“我去年種了30畝谷子,跟公司簽了訂單,技術管理不愁,價格不愁,一年下來收入6萬多元,黃谷子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谷子’。”

  突出休閑功能,傳統農業拓展,打造全域旅游。在黃寨鎮上安村,這里有快樂農場、瓜果蔬菜采摘園,也有黃土風情窯洞,一派田園美景。按照規劃,這一示范片分4個功能圈:高科技農業示范區、綠色農產品種植區、林果種植區、生態保育區。不同區域布置相關產業,既發展特色旱作農業,又打造地域風光。

  “把農業種成景觀,農家當成客房,村民變身‘三金’農民。”村民高金紅說。啥是“三金”?土地流轉有租金,基地務工有薪金,產業入股有股金。村民張繼建起的鄉村游樂園,一年下來也收入幾萬元。

  找準路子,陽曲縣謀劃有機旱作農業版圖。按照規劃,全縣打造10萬畝有機旱作谷子、10萬畝干鮮果經濟林、10萬畝中藥材花卉、10萬畝綠色蔬菜的產業布局。“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會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對了,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定能讓旱地變良田。”劉晉萍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h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