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桐廬陽山畈村的桃園中,岡山、倉方早生、白鳳、玉露、白麗……品種多得令人眼花繚亂,農戶們都說,鮮桃的生意能從初夏一直賣到中秋。
“霧江、涼都、山城”,再加上每年20多條四季果蔬采摘游,在建德已成為串聯沿線景區、民宿、農家樂的特色旅游產品。
今年年初,省農業廳發布了8家“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基地(縣、鄉)”,淳安成為杭州地區*的“浙江省中藥材產業基地”,中藥材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
農業生產,一頭系著農民的“錢袋子”,另一頭牽著市民的“菜籃子”“米袋子”。
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的召開,吹響了“打造展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當好‘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排頭兵”的號角,也吹響了我市農業生產轉型升級的號角。
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生態品質農業、智慧設施農業、現代都市農業的要求,市農業部門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產業興旺為己任,側重在集聚發展、綠色發展、優質發展、融合發展等方面*發力,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構建,推動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集聚
確保種類豐富、價格穩定
青菜4元/斤、菠菜8元/斤、西紅柿4.2元/斤……在杭州市價格網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市各菜場的蔬菜種類豐富、價格穩定。
要讓市民“菜籃子”“米袋子”拎得動,首先得抓好“菜籃子”基地和糧食功能區建設。集聚化發展、形成規模效應,是杭州本地農產品供應數量繁多、價格穩定的重要因素。
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各級糧食功能區1703個,面積84.62萬畝,糧食功能區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功能區畝均產量比面上提高10%以上。高標準建成市級蔬菜基地132個,面積2.7萬畝;水產基地96個,面積4.1萬畝;畜禽養殖基地164家。市農業部門還同步推進直供直銷,鼓勵基地在主城區開設直銷店,設立直銷攤位,讓杭州市民吃上放心菜。
綠色共生
引領農業轉型升級
干凈平整的水泥路面,高低錯落、排列有序的場區綠化;沒有傳統養殖場的熏天臭氣、橫流污水,豬糞統一傾倒到干糞收集池,經過三格式沉淀池沉淀,再用抽水泵抽到山頂的儲液池,成了澆灌果園的營養液。在杭州的很多養殖基地,這樣的場景屢見不鮮。
在這些“浙江省美麗生態牧場”“杭州市美麗標桿牧場”稱號背后,是各種養殖畜禽與美麗生態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
畜禽住進美麗農場,保供給、優環境,實現共贏。近年來,杭州市農業局大力推廣農牧有效對接模式和機制,建成省級美麗生態牧場58個,通過農牧對接綠色循環體、新型農牧對接示范園區建設,全市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8%;規模生豬養殖場*實現在線智能化監管。
未來三年,杭州還要創建10家“場區*優美、空氣*優良、設施*先進、治污*徹底、管理*規范、產出*效、產品*安全”、對行業發展具有引領帶頭作用的高水平美麗生態牧場。
提質增效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在杭州良渚麟海蔬果專業合作社基地里,工作人員正在將番茄、豇豆、黃瓜等時令蔬果進行分袋包裝,并貼上二維碼標簽。消費者購買這些產品后,只要打開手機掃一掃,蔬果的產地、基地、施肥時間、采摘時間、農藥殘留情況便一目了然。
近年來,市農業局積極探索開展產品(基地)認證全覆蓋、標準應用全方位、質量管控全流程、品牌品質引領全域化的綠色品質農業綜合示范建設,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從傳統農業到科技興農,從各家自己種糧到城鄉社會全面融合,從“賣產品”轉向“賣風景”,杭州農業正在嘗試走出一條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與農業綜合效益提高之路。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我們農業部門將以全國*、全省領先為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以貫之抓落實,從做大做優項目入手,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和提質增效,打造一批美麗農業、生態農業、效益農業的示范窗口,使之成為推動杭州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市農業局長趙國欽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