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的林地、土地,原本只能作為資源,不到收獲期無法變現。然而,在南平首創“生態銀行”試點之一的順昌,林農通過向縣林木收儲中心抵押林權申請貸款,盤活手中資源,解決融資難題。
近年來,南平積極探索綠水青山轉換為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創造性地提出七大綠色產業發展理念,打造山、水、城于一體的“水美城市”等形式,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實現以綠色為生命線的高質量發展。
找準綠色產業突破口
“購買的蔬果可追溯源頭,健康有保障!”家住福州的邱霞女士常從建甌預訂新鮮蔬果,買的就是放心。
近年來,農業大市建甌以科技為引領,建成集生產管理、專家咨詢、遠程診斷、產品追溯、產品推介為一體的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管理體系,不僅促進了規模化發展,還提升了產品質量。目前,全市蔬菜種植面積35.2萬畝,蔬菜總產量64萬噸以上,年銷售收入15.5億元。未來,全產業鏈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將全面覆蓋到當地40多家龍頭企業。“溫控大棚內運用水肥一體化作業,總控室開關一開,操作全靠智能小助手來完成。”科技特派員朱國興邊操作邊介紹。
農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轉型,僅是南平發展綠色產業的突破口之一。2017年,南平提出發展現代綠色農業、旅游、健康養生、生物、數字信息、先進制造、文化創意等七大綠色產業。“七大綠色產業的提出,是對原有產業結構的再梳理。”南平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南平已確定重點支撐項目294項,總投資2030億元,將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為培育一批低碳、綠色、環保的新興產業,南平以旅游產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不斷融合七大綠色產業發展。去年12月,南平舉辦首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開創全域旅游新局面。如今,一系列旅游業提升項目積極推進。在邵武和平古鎮,緊扣“旅游+文創”思路,景區提出和平“家”的核心文化主題,通過布置“和老爺帶你回家”旅游體驗動線,塑造全體系旅游文創街區,打造古鎮保護與開發升級版。
產業創新融合,不斷整合智力、人才、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加大與央企合作力度,提升整體競爭力。目前,國家中藥標準化項目建設單位承天集團與中國中藥控股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將在光澤建設中國中藥(福建)產業園,打造中藥資源、中藥飲片生產和種植、中藥配方顆粒生產、代煎、中藥配送五大中心,形成中藥控股在福建的全產業鏈布局。
水美帶動城興
南平境內水系發達,每個縣、市至少一條,有的多達兩三條河流穿城而過,人均水資源8900立方米,位居全省*,是全國人均的4倍。如何立足資源稟賦,做活水文章?
2016年下半年,南平率先提出“水美城市”發展理念,并于2017年實施全域推進。
“玉屏橋—水東橋段(西岸)”是延平區*先啟動建設的路段。在建設過程中,保持原有的濱水岸線不變,在沿江一線規劃綠化景觀、親水錯落平臺、觀光車道、風雨跑道、自然樹池景觀休閑平臺、濱水濕地景觀空間等場所。如今,段內小水門公園成為南平“水美城市”示范段,還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原本破舊的碼頭能變成如此漂亮的小公園,以前想都不敢想。”在親水平臺練太極拳的張阿姨不無感嘆地說。
“‘水美城市’建設就是以水系治理為紐帶,不斷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質、帶動城市經營發展。”南平市水利局局長林飛說,南平創新建設理念,主張以水為帶、以水為脈,讓河流、岸線、景觀、道路、文化遺產與城市設施自然銜接,邀請國內*規劃設計單位參與項目規劃設計,高層次高標準規劃項目。全市首批“水美城市”項目12個,總投資300億元,大部分采取PPP或PPP+EPC模式建設,引進社會資本和聯合體融資建設及運營,截至5月底,已完成投資87.52億元。
流域治理、配套提升,不僅改善濱河地塊居住環境,而且促進產業融合,打造出“商、居、文、游”一體的水岸經濟模式。
建甌下水南開發區是建甌運用自有資金投入1.2億元先行建設的水美城市項目,包含1.35公里防洪堤、1.4公里江濱大道及景觀提升工程。
水美城市項目快速推進,形成了“山水環抱、移步易景”的生態家園,打造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濱河生態地產發展模式。未來,南平還將通過“水美城市”建設,開發濱水休閑游、城市觀光游、水上夜游、體育健身游等一批符合各地特色的旅游新產品,打造文旅綜合體等新業態,滿足市民與游客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