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翔安區積極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畜牧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去產能,養殖結構健康化。翔安區堅持分階段推進畜牧退養工作,重點清退規模小、養殖散、效益低和污染較重的生豬養殖場,累計清退生豬養殖場1259場,總建筑面積約71萬平方米,清退生豬24萬頭。目前,翔安區僅保留43家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生豬養殖場,存欄總量控制在10萬頭,年出欄量控制在18萬頭左右,徹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二是補短板,產業發展精品化。翔安區大力引進和推廣優良品種,生豬良種率達到99%。翔安區動衛所指導繁育建旺、野豬林兩家養殖場延續繁育的“88系黑豬”,憑借優異的品質始終保持穩定的市場占有率和銷售價格。樂森生態農業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構建“豬-沼-果-魚”四位一體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三是強機制,衛生監督規范化。著力完善動物衛生監督體制機制,強化執法監督效能。建立健全動物衛生監督暨畜產品追溯體系,推廣“互聯網+”標準化養殖技術。構建規模生豬養殖場標準化建設、養殖檔案管理、疫病防控管理、安全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排污處理等6項監督考核機制,采取“雙隨機”方式將全區養豬場納入執法抽查監管范圍。研究出臺《廈門市翔安區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方案》,規范養殖場所廢棄物資源化處理行為。
四是建設施,生產硬件標準化。以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為主要內容,開展養殖標準化示范創建。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科技支撐、示范帶動等措施,對現保留的43家規模化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提升,所有養豬場全部建設了沼氣池、動物防疫消毒設施、病死豬及糞污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施等標準化設施,累計發放各級補助資金5000多萬元。樂森、東興農已成為*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五是推技術,糞污利用資源化。按照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治理路徑,通過集中培訓以及實行專人包場指導的方式推廣生態型零排放養殖模式及墊料養殖技術,達到養殖污染零排放。有37家養豬場采用微生物發酵床(共建設微生物發酵床5.7萬平方米)、干式清糞、漏縫地面結合的處理模式,在墊料基質和發酵菌的共同作用下,所有糞便和污水都被吸收分解,變為可利用肥料。另有6家養豬場采用水處理技術,利用干清糞及離子機設備將固液分離,再將污水進行降解處理,實現糞污資源化、無害化利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