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湖南長沙市瀏陽普跡鎮書院新村的沿河棧道上,芳香陣陣;綠樹成蔭,田園阡陌,房屋人家與遠處起伏錯落的青山交織相融,仿佛一幅山水畫卷徐徐展開……這個坐落在瀏陽河畔的傳統農業小鎮,村容村貌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一場“垃圾革命”為普跡鎮的鄉村振興開辟了“綠色空間”。
因地制宜
分類消化實現源頭減量
在普跡鎮,家家戶戶門口都擺放著兩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會爛的垃圾扔到綠色的桶里,不會爛的扔到藍色的桶里。”書院新村老黨員鄧愛華奶奶已70多歲了,她清楚地知道生活垃圾該如何分類。作為垃圾分類宣講志愿者,她經常幫助村民們區分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
如何破解“垃圾圍村”、留住美麗鄉愁成為管理者的一道民生考題。普跡鎮緊扣源頭,立足當地實情,探索出“賣一點、運一點、漚一點、埋一點、收一點”的“五點”減量法。選取書院新村、新府村、金江村、普花村作為先行試點村,以戶為單位,配發2個以上垃圾分類桶,倡導農戶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類投放垃圾。鎮村干部經常來村里給大家宣講垃圾科學分類的知識,按照“簡便易行、大類粗分”原則,村民自覺愛護環境的意識明顯增強了,“垃圾分類是寶貝,垃圾混合是垃圾”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垃圾回收
崗位關愛助力扶貧幫困
每天會統一對村民家門口垃圾桶的垃圾回收,運回垃圾分類資源到回收分揀站,然后將垃圾分成紙類、織類、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農藥和有毒有害類等,分類回收、分類存放。村級專人負責分揀中心工作,將保潔員、清運員從農戶家回收來的可利用、有價值的物品進行逐一登記稱重,按市場價格計算給保潔員、清運員。
“我們每月有1200元的補助,分揀的(可利用)垃圾還可以換錢咧!”普花村清運員、貧困戶胡占武表示,垃圾分類減量不僅改變了鄉村環境,還為弱勢群體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我們專門設置了‘扶貧幫困專崗’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崗位,幫助他們自立自強、增收實現脫貧致富。”普跡鎮整治辦主任劉萌春說。
綠色空間
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
據統計,全鎮露天垃圾池全面拆除,垃圾分類覆蓋超5000戶,垃圾桶發放超2.2萬只,垃圾減量40%以上;2017年全鎮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00萬余元,直接或間接帶動村民增收3萬余元……數字是抽象的,但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村頭的垃圾堆沒了,房前屋后的衛生死角清理了,錯落有致的農家小屋立馬亮堂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看著干凈的村子,村民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成為這場“垃圾革命”*的褒獎。未來,普跡鎮將在“垃圾分類”的綠色成果上,繼續深入挖掘特色資源,助推全域旅游、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努力打造村容村貌園林化、家庭院落精致化、特色文化景觀化、特色農業產業化、生態旅游規模化的村莊精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