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鋒農場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措施之一,以標準化提升作為新目標、“科技示范走廊”作為新導向、發展“四位一體”農業作為新主題,全面打造“綠色糧倉”。目前,全場109.5萬畝耕地現已認證綠色水稻生產基地7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93萬畝,全面積通過了質量環境雙體系認證。
提升標準構建綠色農業生產體系
八月的北大荒,綠樹蔥蘢,稻浪舒卷。沿著G102國道穿行于農場的“科技示范走廊”,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番別樣的風景。該示范走廊以國道102(G102二撫路)農場境內31公里沿線農田為依托,集試驗示范、展示引領、休閑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在構建綠色農業生產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示范作用。
據農場工作人員介紹,“科技示范走廊”沿途20多萬畝稻田全部采用側深施肥插秧與寬窄行插秧技術相結合的作業方式。插秧時,同步施用混合肥料,免去了施用返青肥的環節,避免了粗放施用造成的水污染和肥料蒸發帶來的空氣污染。同時,采用17cm+33cm的寬窄行距進行插秧,通過合理密植,增加保苗株數,每畝能增加三四千株秧苗,可以收到增產的效果。
“科技示范走廊”的水稻旱播水管技術是田間標準化的一個亮點,與傳統的育秧移栽相比,節省了整地做床、育秧、插秧、補苗程序。在水短缺時可以在*時期進行播種,緩解了泡田移栽時大量用水用電問題,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如今,在種植戶心中,“科技示范走廊”成了一條“樣板路”,有了“科技示范走廊”的引領,種植戶學習如何節本增收,種植水平逐年提升。據統計,僅應用水稻側深施肥技術,全場2017年減少肥料20%~ 30%,平均畝增產8%以上,畝增效達100元以上。此外,相比2016年的3.5萬畝,2018年該技術應用面積翻了將近7倍。
對于“科技示范走廊”的積極作用,前鋒農場場長高明濤認為,通過向種植戶傳遞“綠色信號”,農場安全食品基地建設得到快速推進。“我們農場在2012年、2014年曾兩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全國先進場(縣)’榮譽,現在我們就是要立足既有的優勢,發展綠色農業,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強化科技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需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前鋒農場經過論證實踐,決心以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為手段,在“科技示范走廊”試驗示范有機水稻種植、富硒優質特色水稻種植、泥鰍稻、小龍蝦稻生態種養結合、大棚二次利用種植毛豆、大麥燕麥復種等農業產業項目示范,提高農業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配置效率。
穿行于農場的“科技示范走廊”,會看到泥鰍稻、蟹稻、蝦稻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向前來參觀的人們展示著增收的新路徑。針對*生產、營養保健、適口性等不同市場需求,農場建設了“蝦稻”、“蟹稻”共育和蟹、稻、瓜立體種養等項目,規劃了墾稻169、龍稻18、富硒稻等優特品種種植。這些項目由農場對種植戶進行技術、設備等方面支持。
據資料顯示,種養結合方式可使作物增產5%~10%,同時符合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兩減”要求,進而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大步提升。2017年,農場接到泥鰍稻訂單300畝,畝產泥鰍約400斤,按12元/斤價格于9月中旬上市,僅泥鰍一項就收入140余萬元,吸引了很多種植戶前來求取“致富經”。
與此同時,農場不斷強化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產業化建設步伐。優化存量,健全園區管理服條體系,針對園區現有的5家企業,指導和協助其在品牌建設、市場開拓、產品更新、技術引進等方面實現新進展,進行資源整合,力促企業集群式發展。拓展增量,建立招引責任制度、項目招引管理服務制度,落實招商責任,引進恒昌農貿物流集散中心項目、北沃雜糧加工處理中心項目、京門良實胚芽米加工廠建設項目,計劃總投資額超1.25億元。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提高了現代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截至7月末,農場實現工業總產值5227萬元,增加值957萬元。
搶占市場構建綠色農業經營體系
在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前鋒農場領導班子深刻地認識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關鍵要素和重要環節。為此,農場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民營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規范整合農資流通服務、農產品流通服務、農機綜合維修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四大服務體系,實現優勢互補,為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配套服務。
農場依托“科技示范長廊”這個平臺,科學布置了設施農業有機立體種養結合、稻田繪畫創作、蝦鰍稻有機種養結合等14個示范點,帶動公路和鐵路沿線百個示范戶,輻射帶動千個科技種田戶,進而推進全場4958戶種植戶全面積、全過程農業生產標準提檔升級。與大連森佳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公司+基地+農戶”合作模式,為小龍蝦養殖產前、產中、產后提供一條龍服務;與建三江農墾日上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合作社+農戶”合作模式,為泥鰍魚養殖銷售提供服務;與哈爾濱市宏大蔬菜批發建立“超市+基地+農戶”合作模式,為毛豆銷售搭建平臺。目前,農場已培訓新型農民800余人次,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20余個。
為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占有能力,農場成立了“互聯網+”辦公室,負責全場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目前,農場對外銷售額接近100萬元,其中私人定制特色水稻75畝,以每畝6666元的價格打包銷售50萬元。在今年新糧收獲之前,農場將在長沙開設一家優質特色大米直營點,計劃銷售新糧大米2000噸。沿著“科技示范走廊”一路行來,會看到三江6號、稻花香2號、墾稻12等適口性較好、市場認可度高的水稻品種,這些優特品種來自于北京、天津、廣東等地客商的訂單。據高明濤介紹,農場目前已經注冊“五谷乾豐”品牌,對各類產品進行整合,按照特色、群體、需求等依據設計不同系列,并通過電商平臺、展銷會、商超等渠道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力求讓健康美味的產品能更多更快地直達百姓餐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