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未來一個年度國內大豆進口將有1000萬噸的下降預期。對中國來說,1000萬噸的缺口將對市場產生不小的沖擊。不少分析機構認為,大豆進口量下降的缺口將由雜粕的增長來補充。然而,我們認為,玉米無疑才是*的“補充”。
之所以如此認定,是因為國內對于進口大豆的依賴,主要還是來自飼料養殖加工業對于其加工的副產品豆粕的依賴。豆粕在蛋白原料中的地位不亞于玉米在能量原料中的地位。豆粕蛋白含量高、毒素低,在蛋白原料中的主力地位基本無法撼動。
而由于中美貿易沖突的影響,25%的成本增長使得國內進口大豆的預期被迫大幅下調,如此龐大的缺口如何來填補?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在相關補貼政策的刺激之下將會增加1000萬畝左右,這將會帶來130萬噸左右的增產。與1000萬噸的缺口相比,仍有870萬噸的缺口。折算成豆粕,大概600萬噸。那么這600萬噸豆粕的供應缺口誰能來填補?玉米將成為*合適的“候選人”。
植物蛋白原料當中,除了豆粕,DDGS已然成為植物蛋白的第二選擇。而在豆粕供應出現如此大的缺口預期之下,DDGS成為主要的補充也是合情合理。雖說其蛋白含量稍顯不足以及毒素含量相對較高的特點使其難以百分百地替代豆粕,但在國內氨基酸等相應添加劑產量非常充足的大前提下,這些缺點都可以通過適當的調整來彌補,從而達到預期效果。
600萬噸的豆粕缺口用等量的DDGS來計算的話,需要1800萬~2000萬噸的玉米進行酒精加工之后方能產出。毫無疑問,如果這樣的消費需求“兌現”,國內玉米價格將迎來新的*上漲。
當然這只是純理論上的計算,畢竟大豆進口缺口的數據只是預估,即便這個數據沒有太大的誤差,國內對于豆粕需求的缺口也不會完全由玉米承擔,畢竟還有雜粕等一眾替代產品。總而言之,中美貿易戰所可能形成的大豆進口缺口并不會對我國這樣一個農產品大國產生實質的影響。國內玉米常年供應過剩、臨儲庫存龐大,DDGS對豆粕的替代無疑會改善玉米市場的供需結構,也將對臨儲玉米去庫存帶來更為良性的影響。
在國內玉米產量受多方因素(種植面積條件、政策以及天氣)影響、產量進一步下調的前提下,國內玉米又將迎來一個新的需求增長點,其對于市場的現貨價格來說,無疑將會成為一個新的支撐因素,一旦市場按照預期發展下去,玉米市場的整體需求量將會迎來更為明顯的增長狀態,屆時價格也將獲得更大的上升空間。但這個過程將會是一個相對平緩、逐步變化的過程,其對于價格的推動也將會是相對穩步的狀態。因此,切勿因為這樣一個相對長遠的利多因素而盲目地建立庫存,畢竟在價格變化的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更多的突發事件,貿易企業可以逐步建立庫存,而終端需求企業適當增加庫存周期即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