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藥管理條例全面實施,全國農藥經營的一場變革正在展開。漸行漸進中的行業,難免存在一些疑問,也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忐忑。海南省,作為農藥經營管理改革先行先試的地區,早在8年前已經開始了相應的探索,其間經歷的種種,也是各地面臨的普遍問題,海南的經驗有其借鑒意義。
新農藥管理條例全面實施,全國農藥經營的一場變革正在展開
收還是放?
掌握嚴格管理與滿足用藥需求的平衡
目前,在全國多個省區如火如荼開展的農藥經營許可證的培訓和頒證,海南早在2011年起就已經陸續開展。《海南經濟特區農藥從業人員培訓合格證》作為海南相關從業者申請農藥零售經營許可的必備材料之一。
2010年的毒豇豆事件推動了這項政策的落地。作為南海上的一顆耀眼明珠,海南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打造出熱帶水果和冬季瓜菜兩張名片,是人們口口相傳的“果盤子”和“菜籃子”。一宗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對給海南農產品品牌帶來不良影響,給行業留下刻骨銘心的痛。
痛定思痛。海南省通過自上而下趨嚴的管理體系,打造更科學的用藥水平、更有效的行業監管,從而獲得更規范的市場。從經營許可申請、追溯系統建立和違法行為懲處方面,都可以看到這一指向。
從2010年頒布新修訂的《海南經濟特區農藥管理若干規定》確立海南省農藥批發特許專營制度,到2011年頒布《海南省農藥批發零售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規定海南省農藥批發專營權招投標條件及程序等內容,到2013年公布海南省農藥批發經營權資格招標結果,再到2017年新出臺的《海南經濟特區農藥批發零售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去掉了原有“2-3”家批發商的限定和1億、100萬元注冊資金的門檻,海南省在建立監管農產品質量安全長效機制,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上做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管理。
通過農藥批發實行專營特許制度、農藥零售經營實行許可制度,海南全省形成以農藥批發企業、配送中心、零售店為主體的三級農藥銷售運營網絡。凡進入海南省農藥市場的農藥產品都必須進行備案,賦碼,使得市場上流通的農藥產品能夠實現源頭追溯。農藥零售企業和零售店需存有進銷電子臺賬,農藥使用者購買農藥采用實名制和身份登記,保證農藥銷售和使用均有據可查。
目前全行業推行的政策,與海南省的舉措,可謂異曲同工。比如2018年8月1日全面實施農藥經營必須持證,全面推行臺賬制度,各地市劃定限制農藥經營點,等等。
嚴格管理下,如何滿足農民的用藥需求,怎樣的用藥服務更有效?
“目前農藥經營網點分布與大宗、高附加值作物分布不完全匹配。”海南潤德利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崇崇透露,農業部門在近期召集組織的討論會中,鼓勵海南省8家批發企業去偏遠地方搞連鎖,以試點、培訓、復制的方式鋪開零售端網點,區位上圍繞并服務種植莊園及大戶。
針對作物分布和農藥經營網點分布不匹配等系列問題,今年初,《海南經濟特區農藥零售經營網點規劃(2018?2020年)》出臺。規劃提出,海南省將逐步淘汰技術指導服務能力不足的農藥零售經營者,進一步明確特區農藥經營模式的改革路徑。規劃還提到,引導和鼓勵在用藥需求較大的農業生產區域建立適量農藥零售經營網點,引導和鼓勵在農場建立適量農藥零售經營網點,鼓勵農藥批發企業建立農藥連鎖經營網絡。
產品溯源難?
一要賦碼,二要批發商擔責
“政府監管,企業主導在市場規律下充分競爭,這種模式效率*。” 從事農資行業近20年,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前任高管符紅文指的正是海南特許經營下的農藥備案和二維碼追溯制度。
2013年9月,首批由當時海南省植保站主導,嚴格對照農業農村部登記備案記錄和《農藥標簽管理條例》相關規定篩選出的2000余個農藥產品正式上架海南銷售,并同時貼上可追溯二維碼標簽。
那時候很多其他省份農藥制劑產商還未更新帶有二維碼的包裝,但海南卻已先行建立“海南農藥監管平臺”系統。
為了加強農藥經營監管力度,海南省農業廳下發了《海南省農藥經營督查工作方案》。該方案明確,今后凡是進入海南省的農藥品種必須經批發企業推薦,由省植保站組織相關專家委員會進行評審,并將評審合格目錄進行公布備案,3家批發商方可采購。
據了解,海南省農業廳會對入島農藥產品進行二維碼賦碼并粘貼專營標識,農藥的任何使用者均可通過掃碼包裝二維碼了解批發企業姓名、產品生產廠家、農藥產品名稱、產品規格、劑型、成分含量、生產日期、有效期等信息,為監管執法以及農戶維權等提供了便利。
符紅文提得到:“這種模式讓早期的3家批發商(去年起變為8家批發商)成了藥害事故和食品安全問題的連帶責任單位,倒逼他們要時時把控采購藥品質量,把握政策“高壓線”,杜絕高毒和假冒農藥產品入島。”
以毒性普遍較強的殺蟲劑為例,記者從3家批發商處了解到,自2013年起,3家批發商企業就先后啟動了采購農藥年檢制度,即進口產品免檢,國內上市企業免檢或一年檢*,國內中小企業產品一年檢2-3次。
所謂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制度實行之初,很多藥物都被檢測出添加了隱性成分。而三家企業也達成行業共識,一旦檢測出摻有高毒違禁成分的農藥后互相通報,共同抵制涉事企業產品。通過企業年復一年利用光譜分析對克百威、滴滴涕、殺撲磷等62種海南省禁用農藥成分進行檢測,使入島產品添加隱性成分的比例大大降低。
有二維碼系統追溯,但凡進島農藥因成分把關不嚴導致普遍藥害,將直接問責涉事批發企業,不僅要承擔農戶損失的賠償,還有可能被剝奪經營資格,幾乎沒有企業會鋌而走險,雖然二維碼制作和貼標工作量很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但在“經營就是利潤”的大前提下,企業的參與積極性很高,且規范的農藥市場對特許批發企業只有利好沒有利空。
通過經濟利益將監管與企業責任聯系在一起。督促他們主動參與到對行業的監管和入島農藥產品的把關中,通過與政府備案、賦碼的通力合作,利用企業自身的渠道和人員數量優勢,讓政策落地效率大大提高。不得不說,海南省備案賦碼的這一手牌打的相當漂亮。
散亂難管?
網格化管理,領證交納保證金
海南對農藥的監管有多嚴?三亞市南繁院研究員陳冠銘作出了“堪比醫用藥”的比喻。
基于海島的渠道管理優勢,海南所有正規渠道產品進島都需要嚴格備案。陳冠銘指出,由于獨特的區位優勢,讓海南農藥源頭管理較為便利,這是這一模式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賦予網格化的管理,則將安全等級又提高了一層。
以三亞為例,自2016年起,該市推行農藥市場網格化監管,并將責任落實到人,每個農藥店都要有執法人員具體負責,做到“兩人一店”、“捆綁式”管理。彼時,農業部門嚴格要求全市141家農藥零售店只可以向規定的3家批發企業采購農藥產品,同時出具正規的購買憑證。因此,在上游批發企業控制農藥源頭的基礎上,下游零售店及終端農戶接觸到違禁藥的機會也相應降低。
自2012年起,地方村委還組織針對區域內農藥使用情況巡查的“農產品安全員”,通過田間目視、隨機抽查、重點對象取藥檢測的流程監控田間的種植用藥安全,尤其是網格化的抽查管理模式給了違法用藥行為極大的震懾作用,基本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杜絕了終端農藥的使用亂象。
同時,記者通過查詢海南各市縣農業部門官方網站后發現,在農藥店獲得零售經營許可證時,需要*性繳存20萬元保證金。據了解,保證金專款專用,農藥店、地方農業部門都不得擅自挪用,保證金存折由繳款方持有,并不得用于任何形式的抵押。它的使用范圍僅限于:因為農藥質量問題或用藥不當引起的藥害事故,造成農業生產者直接經濟損失,并經當事雙方協商,經查證應追究藥店責任的;農藥店因違法經營并由市農業局作出行政處罰,在法定時效內不配合繳納罰金的;人民法院判決、裁定及其它法律文書認定農藥店損害農藥使用者合法權益,農藥店拒絕或者無力賠償的;以及由于其它原因法院要求強制扣劃的。
保證金繳納制度在實際執行時,各地農業部門也充分考慮到當地的作物栽培和盈利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尤其在作物附加值較低,農藥使用積極性欠高的地方。但這一環節并不會少。此舉既是對終端經營門檻的提升,降低經營不善者入場的概率,也是強制農藥零售經營者參與正確用藥引導,并承擔一定的風險責任。記者在各地農藥零售店調研時發現,此舉對市場確實起到良好的震懾力。
批發商主導市場價格?
農藥價格管理辦法出臺
在特許經營制度管理下,海南農資行業內在產品定價方面的爭議也愈演愈烈。據行業知情人士透露,定價權實際仍掌握在幾家農藥批發企業手里,某些藥在海南的批發價甚至高于內地零售價,造成終端用藥壓力。針對此,今年1月1日海南省農藥價格管理辦法(試行)開始執行,有效期5年,有望促進市場價格透明化。
目前海南省農藥批發與零售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已獲農藥批發專營許可的農藥批發企業和零售商設立農藥經營電子臺賬管理系統,為農藥執法監管提供了信息和數據支持。在海南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督導下,全省18個市縣農業綜合執法機構依法行使監管職能。計算機臺賬系統也自2013年起就是農藥零售公司和零售個體戶的標配,由多家軟件開發和電子商務公司提供臺賬設備與服務支持。
解決農藥特許經營制度下暴露的一系列問題,海南在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促進海南農業產業鏈的高效發展方面做了很多嘗試。“海南模式”中的成功經驗被反復總結,給新《農藥管理條例》的修訂提供了積極借鑒,也讓海南成為了全國農藥管理*規范和嚴格的省區。然而,農藥市場復雜多變,執行起來更是困難重重,如無證經營、銷售違禁農藥以及通過地下渠道私自購藥等違法行為仍然存在,海南還需加強監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