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古人描述豐收年景的千古名句。而重慶市黔江區黑溪鎮白合社區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將“蛙”字換成了“鴨”字,即“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鴨聲一片”,“稻鴨共作”成了農戶增收的又一途徑。
近日,筆者走進水稻基地,只見山坡下稻田里游走著數百只除草除蟲的麻鴨,碧綠的稻苗,覓食的麻鴨,構成了一幅生態種養圖。
今年,基地種植戶劉江洋在黔江區農委、黑溪鎮科協的引導下,從湖南龍山縣購進300余只麻鴨,投放到200余畝稻田中,當起了“義工鴨”。
“防病、除草、施肥、防蟲,這些鴨子可是立了大功。”劉江洋望著覓食的麻鴨笑著說,鴨子每天早上只喂5—6分飽,然后趕入稻田,讓它自己去覓食。利用鴨子旺盛的雜食性和不間斷的活動,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害蟲、疏松土壤,產生渾水肥田的效果,生產出優質的稻米。
近年來,黔江區在推廣優質稻種植過程中,因地制宜實施“稻鴨、稻魚、稻鰍”等共作模式,有效地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產量和質量,實現了“一地多用、一舉多得、一季多收”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為種植戶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效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