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種菜就是好,蔬菜長得好還不愁賣,今年的收入有保障啦。”近日,在內蒙古赤峰市林西縣五十家子鎮頭道灣子設施農業扶貧產業園區內,建檔立卡貧困戶徐秀霞看著長勢喜人的豆角,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豆角摘下來能賣到5塊錢一斤,到現在已經賣了7000多塊錢了,這兩個棚的菜還能再賣6000多塊錢,設施農業讓我看到了脫貧的希望。”
五十家子鎮位于林西縣北部,由于海拔高,年平均氣溫只有4攝氏度,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該鎮整合易地扶貧搬遷、設施農業等項目資金,建設了以扶貧開發為目標的頭道灣子設施農業綜合扶貧產業園區,按照“一村一品、多村多品”的原則,在園區內打造了一條以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為主要從業人員的設施農業產業鏈。項目預計建設蔬菜暖棚100棟,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分別建設50棟,目前一期工程已經施工完畢。
“根據市場調研,下一步我們計劃組織貧困戶在大棚里種油桃,收入預計能達到2萬多元。”五十家子鎮五十家子村黨支部書記路顯奎說。
黃花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馬林剛剛在村委會報名同意易地搬遷,搞設施農業,用不了多久,他們一家就能搬到距離鎮區僅3公里的設施農業園區了。“一開始不愿意搬到山下搞設施農業,五十家子鎮冬天氣溫太低,我覺得大棚里的蔬菜沒法越冬,另外我們歲數大了,原來的住房也舍不得拆。直到去年冬天村干部把我們領到大棚里,讓我們看了正在生長的蔬菜,我心里才有了底。”馬林說。“當時我們給馬林算了一筆賬,一個三口之家,只需拿出1.5萬元的自籌款,就能在五十家子鎮設施農業園區擁有一座8分地的日光溫室大棚和一處50平方米的住房,而且水電
路齊全、基礎設施完備。”五十家子村*書記毛文元說。目前,黃花壩村自愿報名易地搬遷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12家,占比為43%,在五十家子鎮各行政村中比例*。
為加大高效農業特別是設施農業推進力度,林西縣按照*性設計、分期建設、相對集中、注重規模的要求,在中南部鄉鎮以發展日光溫室為主,北部鄉鎮以建設暖棚為主,城郊及國省道沿線發展特色設施農業,走旅游觀光、休閑采摘、體驗農業的路子,打造農業特色品牌,使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目前,林西縣已開工建設設施農業園區8000畝,發展設施農業小區16個,該縣設施農業總面積發展到1.2萬畝,共帶動貧困戶4679人。
在官地鎮下關地村扶貧產業園內,工人們正忙著往車上搬運剛采摘下來的西紅柿。“這已經是我運走的第三車了,這些西紅柿主要在北京銷售,由于這里的西紅柿品質好,耐儲存、易運輸,很受商家歡迎。”來自北京的客商宋清遠說。官地鎮通過“園區+企業+農戶”的經營模式,采取統一作物、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產出的蔬菜遠銷俄羅斯。
“園區給我們聯系客商統一銷售,從柿子開始采收,半個月的功夫已經摘了6茬,共賣了8000多塊錢呢。”下關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韓桂萍高興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