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氣味傳感器、浮空器、水稻信息獲取低空遙感平臺、北斗導航農機自動駕駛系統……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沒有哪一項技術能像信息科技這樣深刻廣泛地影響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動產業創新的能力。“智慧”一詞體現著信息科技的成果,今天這一科技力量已經深深浸潤到農業領域,并形成了智慧農業這一新興業態。
近日,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國家智慧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北京合眾思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18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智慧農業論壇在京舉行。與會代表分享智慧農業*新研究進展,探討未來智慧農業科技創新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推動我國智慧農業發展和應用實踐,以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傳統農業領域開始進入數字時代,正亟待“智慧”的力量注入。那么,智慧農業什么樣?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認為,其特征包括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有先進的生產工具 (智能化設備),高質量、高效率、高效能,方便快捷與人性化,安全與風險自主可控。
在我國,發展智慧農業被列入“十三五”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中,近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了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表示,智慧農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農村全方位全過程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將有利于促進生產節約、要素優化配置、供求交對接、治理*高效,有利于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更好服務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智慧農業的實踐探索
聞香識大米?是的,這是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智慧農業創新團隊自主研發的一項成果——作物氣味傳感器。
該團隊首席科學家吳文斌研究員介紹,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植物的“化學語言”。團隊結合新型納米材料制備技術和MEMS工藝,研制新型作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傳感器陣列,實時監測獲取作物生理信息;研制高靈敏度、低成本的稻米香味傳感器,用于稻米品質分類。
這只是智慧農業實踐中的一個案例。吳文斌還介紹了天空地大數據驅動的智慧農業應用,描繪了航天遙感觀測、航空遙感觀測、地面物聯網觀測等在農田和果園感知、診斷、決策等方面的應用,可為種植適宜性區域、產量預測、長勢監測、病蟲害防治等提供*方案。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當前中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而智慧農業研究也處于初步階段。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專家們提出了未來智慧農業發展的思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