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心來,52歲的水城縣木果鎮牛場村村民。
曾經背著小籮筐,漫山遍野“挖”中草藥,配制“土方子”給家人治病的她,從來沒有想到有*,能夠靠種植中藥材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六盤水“鐘山戰區”木果鎮的蹲點采訪中,記者與唐心來多有交流。
唐心來家有10多畝土地,可兩個孩子在上大學,勞動力少開銷大,又不知道種什么賺錢,土地大多被撂荒。
“老輩人都說土地是財富,可是我自家地里都是雜草。”唐心來告訴記者,不是不愿意種,而是不知道種什么好。前些年跟風種植的失敗,讓她心有余悸。
“農業產業革命的‘八要素’,排在*的就是產業選擇。”陪同著記者采訪的木果鎮黨委書記周鵬對于牛場村的產業扶貧有著深切認識——這里的土地平整連片,適宜發展上規模、上檔次的產業,而其弱酸性土壤和海拔氣候很適合種植中藥材。
去年伊始,木果鎮就引入種植中藥材4000余畝,主要種植丹參、黃芩、白芨等中藥材。同時,該項目還以“三變”改革為核心,以“黨建+”為引領,構建了中藥材基地“土地流轉增收+務工就業增收+入股分紅增收”持續致富模式,今后還將建成集育苗、種植、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創新型循環農業示范園項目。
唐心來家里被撂荒的10多畝土地,時隔多年后,終于派上了用場,種上了中藥材,她自己也成了基地的工人,每天的務工費加上土地入股分紅,她也成了“雙收入”群體,日子*比*幸福!
在中藥材基地,記者聽到了唐心來和同村的黃訓仙的對話。
“每天70元,去年到現在,我存款都有一萬塊了。”
“那你的存款可沒我多,你得加把勁了,爭取明年把家里的‘小二樓’修好。”
相較于過去的“大眼瞪小眼”,如今的牛場村村民的交流大多都在“比”——比收入、比存款。村里150多個村民在基地里干活,依靠家門口的藥材產業,很多村民添置了家電,刷亮了房屋。
在木果鎮黨委政府的規劃中,牛場村的中藥材脫貧不是簡單的種植和銷售,而是有“一攬子計劃”——
*步,擴大規模讓更多群眾受益。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將中藥材種植規模發展到10000畝,帶動村里2086名老百姓實現務工就業,實現人均務工收入6000元/年,畝產純收益3440元。
第二步,借助夏秋攻勢契機,結合木果鎮萬畝杜鵑旅游資源,深度融合鄉村旅游、文化推廣、生態建設、健康養老等產品,以中藥材種植為先導,打造成具有木果鎮地域特色的中藥材健康旅游產品和線路。
周鵬告訴記者,牛場村的中藥材脫貧“一攬子計劃”,將圍繞中藥材“做文章”,通過長短結合、農旅一體,逐步實現“藥幫忙、藥致富、藥發展”的脫貧攻堅新局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