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百色市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探索采取多種形式,增加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空殼村問題,取得初見成效。
入股龍頭企業保低分紅模式。貧困村利用財政支持的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由政府牽頭帶資入股養殖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行使監督職責,不直接參與經營管理,村集體每年保底分紅5-10%。如田陽縣21個貧困村入股華潤五豐、田東縣16個貧困村入股錢記蛋雞公司、靖西市34個貧困村入股揚翔集團等。目前全市已有102個貧困村采用這一模式,占55%。
代養收入模式。由企業提供種苗、飼料、藥品和技術,負責市場銷售,實行訂單保底收購,村委(村民合作社)負責按照企業要求進行養殖生產和管理。如靖西市果樂鄉大有村與紅谷集團合作建設養殖基地,由公司提供豬苗、飼料,并負責保價回收,一頭豬利潤200-250元,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將近6萬元。目前采用這一模式全市有56個貧困村,占30%。
租賃資源模式。由村委建設新基地或者盤活集體原有的資源,再由公司(合作社)承包統一經營管理,村集體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如樂業縣幼平鄉大洞村,由村委投資建設釣魚棚15個,發包給合作社(能人),每年為村集體創收7萬元。又如德保縣敬德鎮渠巖村整合村集體閑置土地、廠房,同時入股50萬元,與德保綠谷養豬場簽訂10年整體打包出租協議,村集體按總投資6%收取租金和每年3萬元分紅。目前全市有18個貧困村采用這一模式,占10%。
同時,各縣市還根據自身實際,發展出“產業園+扶貧養殖小區+貧困村”、“引導基金+合作社”等扶貧開發新模式,豐富了村集體與養殖企業聯創聯建形式,使養殖基地經營、管理、運作更加市場化,有效降低資金投入風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