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重點要發揮人才的支撐作用。鄉賢文化積淀了我國千百年來鄉村治理的智慧和經驗,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充分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必將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新鄉賢是指在當代鄉村,一些曾為官在外而告老還鄉,或在外為教而返歸鄉里,或長期扎根鄉間而以自己的知識才能服務鄉間的一些有愛鄉情懷的人。這些新鄉賢不僅具有傳統鄉賢的一般特征,如鄉土情懷、道德品行、倫理情操等,還有現代的知識、技能和新的文化視野,既可以起到道德指引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起到新文化、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能傳播者的作用;不僅可以協調和化解鄉村鄰里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可以引導輿論、明辨是非、凝聚人心、端正風氣。
新鄉賢是道德教化示范者與引領者。新鄉賢成長于鄉土、奉獻于鄉里,他們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有著很高的威望和公共話語權,常常用自己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鄉民、澤被故土。他們能夠在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方面給普通鄉民以示范,逐漸教化鄉民、涵養社會正氣;能夠維護鄉村秩序,化解矛盾,促進和諧,推動發展。他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的踐行者、弘揚者。
新鄉賢是鄉風文明的推動者和倡導者。新鄉賢來自于農村,跟群眾具有天然的聯系。他們*熟悉農村社會的人文底蘊,*了解農村的傳統文化,也*清楚如何把現代的文明理念嵌入民風民俗中去。新鄉賢通過身體力行,把新的基層自治方式與現代新風氣融入農村生活,在潤物無聲中影響群眾的觀念和看法。新鄉賢是農村的精英,用他們去帶領群眾去建設并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讓閱讀、藝術、禮儀回歸鄉土,讓新一代的孩子在村莊依舊能享受到國家教育發展的成果,不失為具有正向意義的嘗試。
新鄉賢是社會治理的安全閥。目前,中國鄉村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既有鄰里糾紛、土地流轉等老問題,又有征地拆遷、環境污染等新問題,并且新舊矛盾交織在一起,解決起來比較困難。面對這些新舊矛盾,可以充分發揮新鄉賢在解決矛盾糾紛的積極作用。因為新鄉賢群眾威信高,他們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群眾很信任。新鄉賢一方面代表黨和政府傳達政策,另一方面又代表農民的利益,相當于在政府和民眾之間搭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實踐也證明:由經濟文化能人、老黨員、老教師、老干部、企業家等新鄉賢組成的社會組織,在協調基層事務中效果較好,能讓大量的矛盾在基層社會得到較好的解決。
新鄉賢是鄉村富裕的領頭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鄉村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關鍵。只有鄉村富裕了,才能留住鄉村中的人,才能重建懂禮儀、知廉恥的鄉村文明社會。新鄉賢擁有一般村民沒有的經濟、社會和智力資源,在鄉村社會威望高,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強,他們出于對家鄉的關愛和感恩之心,愿意回鄉,為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地方發展建言獻策,帶領群眾發家致富。
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作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營造氛圍,把握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支撐點。一是要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和手機等媒體,加強輿論宣傳,使敬鄉賢、學鄉賢、當鄉賢成為一種風尚,為更多離退休干部、知識分子、*農民工、企業家等返回鄉村、反哺鄉村鼓勁加油,充分發揮新鄉賢在形成新鄉賢文化中的引領作用。二是實施新鄉賢培育與成長工程。頌傳“古賢”,挖掘整理、培育宣傳傳統先賢的思想、精神及其先進事跡;引進“今賢”,鼓勵新鄉賢回鄉投資、參與公共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新賢”,培養有見識、有擔當、有威望又自愿扎根鄉土的新鄉賢,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新鄉賢、培育新鄉賢、支持新鄉賢的良好氛圍。
優化條件,激發新鄉賢支持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一是加大投入,進一步改善鄉村環境、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增強人才流動的便捷性,縮短城鄉生活、消費、學習、娛樂等方面的差距,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增強新鄉賢對美麗鄉村的認同度。二是依靠優惠的政策支持留住新鄉賢。增強人才包容度,用更加優惠、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條件激發新鄉賢參與鄉村建設的熱情,改進和優化農村人才引進機制,在創業扶持、特殊補貼、子女教育及住房醫療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扎實做好鄉村筑巢引鳳人才引進工作。讓新鄉賢關注鄉村振興,努力參與鄉村發展的進程,實現新鄉賢在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享有榮譽感和價值感。
加強引導,吸引新鄉賢在推進鄉村產業興旺中作出貢獻。一是在資金流上,可以引導新鄉賢與當地政府聯系,對于特別貧困的鄉村,設立扶貧基金,提供企業貸款等。二是對于懂技術的新鄉賢,可以鼓勵他們定期回鄉開展技術培訓,讓村民掌握一技之長。三是一些成功的鄉鎮企業家還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鄉村實際相結合,對村落經濟結構進行提升和改造,一方面傳授創業經驗,幫助村民創業,另一方面吸引村民到當地企業就業。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讓鄉村留住人才、回流人才、吸引人才,切實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完善扶持政策,鼓勵新鄉賢發展鄉村文化教育建設。在文化教育方面,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大量本土人才,但如今很多農家子弟通過高考走出鄉村,未必回鄉工作;鄉村教育也普遍存在師資、生源、設備不足等問題。據此,地方基層政府可以完善鄉村文化建設方面的扶持政策,聘請曾經從事教學工作、現已退休且身體健康的新鄉賢,回鄉擔任一定的教學工作或教學顧問。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在農村發展職業技能型教育,*定位農村貧困群體,增強貧困人口立足鄉村、就業創業的能力,進一步緩解農村人力資源壓力。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村大眾化教育,組建*的職業教育隊伍,開展現代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瞄準農村發展需求定向培養人才,大力培養*的職業農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