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甘泉井村還是個無礦產無企業、水缺路破樹少的窮山溝;15年后的今天,甘泉井村華麗轉身,成為“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全國文化生態村”。
小山村實現巨變,離不開這個村的領頭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平,他不畏艱難、敢為人先,用15年時間,讓散了的心聚起來,讓百姓的生活富起來,讓黨組織的形象樹起來。
讓村民不出村就有錢賺
近日,陽泉*氣溫達到34℃。記者驅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去往甘泉井村。甘泉井村距離平定縣城45公里,是個偏遠的小山村,全村只有123戶共360口人。
走進這個空氣清新的小山村,一幅靜謐的山村景象讓人眼前一亮:層巒疊翠,綠樹成蔭,100多幢石砌窯洞錯落有致地沿山坡而建,整潔有序;曲折的水泥路通往每戶農家,老人們坐在門前的石凳上閑聊著,孩子們在文化廣場上追逐嬉戲,山坡上、蔬菜基地里整齊劃一的日光溫室和蔬菜大棚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
循著劉建平手機里指引的方向,山西晚報記者在位于甘泉井村村南的河平原蔬菜基地日光溫室見到了劉建平。溫室里的溫度超過40℃,眼前的劉建平皮膚黝黑,身穿一件泛白的軍綠色半袖衫、軍綠色作訓褲,腳上是一雙滿是泥點的迷彩膠鞋。此時,他正挨個穿過日光溫室,看各種蔬菜的長勢如何,瞅瞅多日前的雨水對溫室是否造成了損壞,“走走看看才放心!”走著走著,他蹲下身,隨手除去茄子苗下面的兩株雜草,“愛民叔,這雜草可得清理干凈,要不就把菜的養分搶走了!”劉建平對不遠處的村民劉愛民說。
2014年,建起河平原蔬菜基地內的50畝日光溫室時,全村人都滿懷著希望。沒想到2016年7月,陽泉遭受了百年難遇的洪水侵襲,投資100多萬元修建不到兩年的溫室頃刻間被沖毀。看著倒塌的日光溫室,想著兩年的辛苦付之東流,劉建平心疼得直跺腳。沖毀了咋辦?再建!劉建平東挪西借了100多萬元,將日光溫室的基礎整個用土夯實墊高了一人多高,在上面重新建起了50畝日光溫室。如今,這些日光溫室以每個每年700元的價格租給村民,“每個日光溫室每年能收入兩萬多元哩!”說起日光溫室帶來的收益,50歲的村民劉金所喜滋滋的。
至今,甘泉井村的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已發展到200畝,憑借土壤肥沃、灌溉便捷等優勢,甘泉井蔬菜在陽泉市場占據*優勢。由于甘泉井的大棚菜口感沙、水分大,屬于無公害蔬菜,很多商販在果實掛架前就付了訂金。“以前我種玉米,一畝地一年也就七八百元的收入。如今,我家的蔬菜大棚種著西紅柿、黃瓜等,每年收入3萬余元,我不出村就能掙到錢。”54歲的村民王栓平說。
現在,像王栓平這樣“坐在家里等著拿錢”的村民不在少數,大家已經逐步從傳統種植轉向“大棚”種植。
2014年,村里又建起存欄4萬只蛋雞的全自動智能化蛋雞養殖場,每年產蛋150萬斤,今年二期工程5萬只智能化蛋雞養殖場開始籌建,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條重要渠道。村民們通過養雞種菜就賺了錢,幾乎家家有事做,人人有活干,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2000多元增長到了目前的1.5萬元。
上任“*把火”放在了修路上
2003年,劉建平還不到29歲,全村人通過民主選舉,把改變甘泉井人命運的希望寄托在了這個年輕人的身上。劉建平清楚地記得,上任第二天,村會計遞給他一個舊布袋,里面裝著139元的鋼镚,這就是村里的全部家當。
彼時的甘泉井村,村民們靠種植玉米為生,人均純收入還不到2000元。
一窮二白的現狀沒有讓劉建平退縮,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既然村民選我為‘當家人’,就是相信我,我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厚望,要用實干改變甘泉井的面貌。”
上任伊始,劉建平走家串戶進行民意調查,并將“*把火”放在了修路上。九曲十八彎的狹窄小道是甘泉井村人聯系外界的*通道,村民得了急病,“120”進不了村,他發誓一定要把路拓寬、修平。
為了帶動村民修路,劉建平帶頭捐款5000元,并撇下結婚剛3天的媳婦,開上自家的農用車拉水泥、石子、黃沙。村民們見他鉚足了勁、拼命干,也開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短短50多天,村民們捐款4.8萬元,出義務工2800多個,硬化了兩公里長的通村路,徹底改變了祖祖輩輩肩扛驢馱的歷史,解決了全村行路難的問題。路通了,村民們看到了希望,劉建平也從鄉親們的眼中看到了信任的目光。第二年,劉建平又帶領村民們完成了3公里的硬化路工程,在岔口鄉率先實現了戶戶通硬化路。
劉建平上任前,甘泉井村沒有甘泉,就連村民日常生活用水也是個大問題,人畜吃水全靠旱井收集的雨水,或者到3里外的其他村挑水。
“再也不能讓村子名不符實了!”修好路后,劉建平又把心思放到了解決村民吃水難的問題上,他上任的第二件大事是要建一個蓄水池。像修路時一樣,劉建平和村民們每天早出晚歸奮戰在工地,終于,能容納3000立方水的蓄水池建成了。劉建平還沒來得及高興,困難又來了——天旱,少雨,必須拉水灌池才能避免新修的蓄水池干裂滲透。劉建平自己掏錢拉水把蓄水池灌滿了,連接上了各家的小水窖,甘泉井村破天荒地用上了旱井自來水,家家戶戶挑水吃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帶頭調產為村民謀利益
村“兩委”商量著農業調產。可對于一個祖祖輩輩只種玉米的純農業村,調產何嘗容易。果不其然,當村“兩委”決定要在村里的富老溝里種植核桃樹時,遭到多數村民反對。
劉建平召集全體黨員和村民代表開會,給村民算經濟賬,分析比較到底是種玉米好還是種核桃樹好。盡管如此,村民還是沒多大反響。劉建平急了:“村里提供樹苗、提供管理,村民只管拿出地種。掛了果賺了錢算村民的,賠了算我的!”他又拿出自家1.2畝好地和另外兩名黨員帶頭種植。
“看村干部這樣是實打實栽了,咱還怕甚!”這下村民們終于放心了,50畝玉米地都改頭換面種上了核桃樹。2011年,核桃樹進入初收獲期,大家算了算賬,每畝比玉米增收*少1000元。
村“兩委”趁熱打鐵,又前往太谷縣范村考察設施農業發展,把致富目標鎖定在建蔬菜大棚上,要為村民開辟一條新的增收渠道。有一股子倔勁兒的劉建平瞅準目標就不放松:“還是那句老話,大棚建好,賺了算村民的,賠了算我的。”
單靠蓄水池澆棚遠遠不夠,外出拉水成本太大,怎么辦?劉建平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們開會研究,*后決定在村里打一口深井,徹底破解農業生產發展用水難題。可請來的專家考察后告訴劉建平,打井的地方處在分水嶺上,風險大,勝算只有4成。打還是不打?“兩委”成員反復商議,劉建平擲地有聲:“豁出去了,如果打不出水來,所有的投資我一個人承擔!”
打井工程緊張進行,劉建平忙得連身患重病的父親也顧不上照顧。付出總有回報,井水真的打出來了,村里還建了一條1600米的輸水管道,井水直接流到蔬菜大棚里了,就連澆地也實現了滴水灌溉。
劉建平又規劃起了甘泉井村下一步的發展藍圖:今年,他們要通過蔬菜精加工擴大超市銷售、蛋雞場生產開辟增收渠道、櫻桃種植發展休閑農業,力爭實現人均兩畝核桃樹、村民收入再增兩千元、家家住房有改善的目標。
如今的甘泉井村美了、富了。站在村里修建的井春公園高處,核桃樹一眼望不到頭,日光溫室像*波的白色海浪,村民們在田地里、溫室里愉快地忙碌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