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嘗嘗我手工制作的奶疙瘩,吃了它健胃、消食、安神,還能增加食欲、增強免疫力。”近日,尼勒克縣木斯鄉阿克吐別克村牧民巴扎爾古力•薩斯肯高興地對上門購買奶疙瘩的顧客說。
巴扎爾古力•薩斯肯46歲,是一個傳統的哈薩克族婦女,她可是村里制作奶疙瘩的高手,很多人專程來買她制作的特色奶疙瘩。
2018年5月,巴扎爾古力•薩斯肯在縣殘聯駐阿克吐別克村“訪惠聚”工作隊的幫助下,在村里申請了免費門面,從此巴扎爾古力•薩斯肯一心一意開始制作奶制品,走上了創業之路。
如今,巴扎爾古力•薩斯肯每天都在收購當地鮮牛奶,將皮囊內的酸奶倒進甜奶內,加溫后,再倒進皮囊,用紗布擠掉黃水,曬干呈白色,成酸奶疙瘩;未提取奶油的酸奶疙瘩的顏色發黃,油漬漬的是酥油奶疙瘩;用羊奶做的酸奶疙瘩是深棕色的。
“我還把紅色的樹莓打成汁加入到鮮奶里,制成了粉紅色的奶疙瘩,不僅外形漂亮且提高了奶疙瘩的食用價值。”巴扎爾古力•薩斯肯高興地說,樹莓奶疙瘩現在是搶手貨。
阿克吐別克村地處唐布拉大草原景區的入口處,為留住來往景區游客的腳步,讓奶疙瘩的“幸福味道”香飄萬里,2018年,在工作隊的支持和引導下,巴扎爾古力•薩斯肯和一些鄉親在自家安居房開起了哈薩克族特色農家樂,風干肉、奶制品、手抓羊肉、馬奶酒、酥油等特色美食為鄉親們帶來了豐厚的收入。
“以前我和丈夫放牧200只羊,一年純收入也不過2萬多元,現在我賣奶制品就凈掙1萬多元,比放牧輕松多了。”巴扎爾古力•薩斯肯說。
巴扎爾古力•薩斯肯又定做了很多奶疙瘩的模具,制成了方塊形、長條形、花形、彎曲樣等各種形狀的奶疙瘩;味道也一改傳統的酸味,有甜味的、也有巧克力味的,奶疙瘩既好看又美味。現在許多游客慕名來她家的小院購買酸奶疙瘩。
唐布拉大草原素有“百里畫廊,天然畫卷”之稱,110條河溝和溫泉縱橫密布,這里空氣清新,草場肥沃,鮮奶質量非常好。
近年來,隨著該縣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景區周邊農牧民的增收產業,像巴扎爾古力•薩斯肯這樣制作奶制品增收的牧民,在該縣就有500多戶,僅靠這一項,平均每戶年收入都在6000元左右。
目前,牧民的奶制品主要銷往本地和周邊縣市,還有不少生活在內地的新疆人托人郵購,成為當地牧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書記、“訪惠聚”工作隊隊長閆平深有感觸地說:“放牧和旅游同樣是靠山吃山,旅游業為鄉親們開拓了廣闊的致富道路。目前阿克吐別克村共發展了4家民族特色作坊,2018年村里的惠民項目將爭取再扶持3家,讓更多牧民通過從事旅游業及相關產業實現增收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