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大地為布,水稻、大豆為墨,全國首批田園綜合體試點——南京江寧溪田田園綜合體用一年多時間,繪就了一幅大地藝術景觀。近日,記者探訪溪田田園綜合體時,丘陵地帶的大片貧瘠土地已被改造為高標準農田,目力所及處,農作物排列得整齊劃一、工工整整,觀光道路兩側鮮花盛放,別致的糧倉造型建筑、巨型風車、水車令人目不暇接。
溪田田園綜合體占地10776畝,位于江寧橫溪街道西崗社區,這里本是丘陵地帶,土地*高低落差接近30米,常年缺水、土壤貧瘠,機械上不去,種植全得靠人工。正因為產出低、效益差,相當一部分土地拋荒,農民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耕種這里的土地。
江寧交建集團、江寧旅游產業集團建設溪田田園綜合體之初,花大力氣對貧瘠土地進行整治復墾,先后完成了綜合體范圍內1175.7畝土地復墾、農田綜合整治。
土壤貧瘠需要提升地力,建設方連種兩季大豆和一季紫云英,對土地進行固氮增肥。經過一系列復墾、休耕、整理后,貧瘠、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帶,被整成了連片成塊的高標準農田,并增設了灌溉設施。今夏,這里種植了1100畝大豆、645畝水稻,大部分工序采用機械操作,集約、高效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基本替代了傳統人工。
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村民的角色則從農民轉變成了產業工人。當天下午,泗隴自然村村民、58歲的張斗文帶領60多名工人正在大田里勞作,60多人由張斗文分工、派活。“30人負責拔草,七八人負責治蟲,5個人灌溉秧田,20人照顧大棚蔬菜。”張斗文說,這些村民都來自周邊村莊,目前都在綜合體內打工。
七仙大福村吳世忠在溪田田園綜合體茶廠任職,他家10畝田全部流轉給了綜合體,每年光土地流轉租金就有6000元。在茶廠負責管理茶園、炒制茶葉,他每月還有4000元收入。說起現在的生活,他頗為感慨,“土地流轉不再吃種田的苦,還能增加一筆工資,以前想都不敢想!”
統計顯示,溪田田園綜合體通過土地入股、職業農民、鼓勵創新創業等方式,把原來200多名個體農民逐步吸收為農業產業工人,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人均月收入增加2500元。
除了農村變美、農民增收外,溪田田園綜合體還大大提升了當地農業的核心競爭力:綜合體177畝蔬菜大棚內種植了多種應季果蔬,全生態管養、無公害檢測,與麗湖雅致酒店、小秦淮等十余家單位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銷售果蔬超過10萬斤;深度挖掘鄉村特色資源,生產雨花茶、菜籽油、茶干、雞蛋等27種不同特色資源產品,其中溪田雨花茶取得了全國首批非木質林產品認證。
農村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全面提升。綜合體內先后建成一二三級道路近20公里,建成停車場6個、公共廁所7個,進一步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