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堆麥草秸稈,用綠色雨布蓋得嚴嚴實實;一頭頭600公斤左右的肉牛,聽著音樂,自在地躺在牛棚里,即將出欄。“這70多頭牛的主要飼料就是麥草、豆草、玉米等秸稈。”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支河鄉趙樓村肉牛養殖場負責人王建林說。
筆者在現場看到,一臺三千瓦的粉碎機正在工作,粉碎后的麥草大都在三至五公分左右,用手一抓輕柔柔的,放在鼻子上一聞,還有一股甜絲絲的味道。“這些破碎后的麥草,摻上酒糟和10%的玉米發酵后,就是上等的優質飼料。”王建林的妻子曹瑩說,剛開始用麥草喂牛,都是抱一抱往牛槽里一放,拎桶水往那里一擱,吃喝隨它去,結果剛買來的牛不到10天就瘦掉一大圈,不到一個月就死掉18頭,能有現在的成功都是花錢買來的經驗和教訓。
距離牛舍還有近百米,就聽到牛舍內傳出二胡獨奏。“這是對牛彈琴,每天喂過飼料后,就要放一些音樂或歌曲,這些牛聽到音樂歌曲就會安定下來,否則暴躁的甩頭瞪眼,前踢后扒。”王建林介紹。走進牛舍內,一頭頭黑白相間的花牛,有的在飲水,有的臥在地上,靜靜地聽著音樂。王建林做過試驗,一茬經常聽音樂的牛,比不聽音樂的牛,在同樣飼養條件下,要多長10公斤左右的牛肉,節省8%左右的秸稈飼料。去年王建林在牛場附近流轉100畝土地,麥收后將這些肥料運到地里,一畝地不僅節省150元左右肥料錢,還解決牛糞嚴重污染問題。2017年,埇橋區出欄肉牛2.8萬頭,羊72萬只,利用各種秸稈飼料近2億公斤,產生優質肥料2.6億公斤,還田節本增收8000萬元,生態、經濟雙得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