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不久,各地便掀起了研究、推動鄉村振興的熱潮。然而,在這股熱潮中,我們需要冷靜思考,厘清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種種關系。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為實現鄉村振興,推出鄉村建設的一系列工程項目,確實很有必要。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產業要興旺,不光是上項目、蓋園區這么簡單,而更多應該思考,市場在哪里?
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就是解決產業興旺的問題。但就目前而言,許多農產品仍存在滯銷現象。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一味貪大求全,一哄而起上項目,為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再度盲目地擴大生產規模。
產業興旺的根本,是必須解決市場問題。實踐中,有些地方發展產業時往往忽視“市場在哪里”這個問題,導致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造成了農產品價格波動。
更有甚者,不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觀察市場,而一味看政府,因為政府有補貼、有政策。如此,市場的作用就會扭曲,甚至失靈。農產品市場一旦發生波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能爭取到政策補貼,不至于受損太大,而*終因此買單的,往往是小農戶。
如何讓政府和市場保持良性關系?一個關鍵性舉措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和價值。在一些發達國家,除非遭遇極端自然災害,正常年份很少發生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因為種什么農產品、發展多少面積等問題一般由全國性行業協會來管理。一方面,行業協會對供需狀況十分了解,能有效避免盲目發展;另一方面,相比于地方政府,可以打破行政邊界,在行業內實行統一規劃。當前,農業產業更加需要創造“有效供給”。倘若地方本位主義滋長,繼續盲目上項目,醉心于招商、培訓、落地,而不考慮市場的問題,將會大大降低產業發展效率,甚至加深“豐收不增收”的矛盾。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因此,應加快培育行業組織,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各自定位和作用。
鄉村振興與城市化的關系
科學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邏輯,關鍵在于把握好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邏輯關系。有輿論認為,城市化不能解決“三農”問題;還有的認為,鄉村振興的標志就是城里人回歸鄉村。
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并非意味著應該放緩城市化步伐。相反,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置于城鄉融合、城鄉一體的架構中推進,并以新型城鎮化戰略來引領,以實現“以城帶鄉”“以城興鄉”“以工哺農”“以智助農”“城鄉互促共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城市化也意味著鄉村本土人口的減少。從人口流動和空間集聚的角度看,鄉村振興的過程,一定是城市化充分發展的過程,是人口在城鄉優化配置、互動和融合發展的過程。原因是,城市化離不開鄉村人口的融入,鄉村振興也離不開城市人口對鄉村的向往。
換言之,鄉村振興本身就蘊含著城市化的元素,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應成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田園生態城鎮的新空間,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鄉村振興的重點與任務既在鄉村,又在鄉村以外。因此,要拓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視野,注重鄉村振興外部環境的優化。其中,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城鄉融合、互促共進的體制機制,應成為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我國行政村數量龐大,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的洗禮,已經形態各異。顯然,這些不同類型的鄉村,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將會走不同的路徑,有的會與城鎮融合,成為城市的組成部分;有的可能成為鄉村社區服務中心或新型田園生態小城;有的村落隨著人口遷移可能會逐漸消亡;而大量的村落會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愁依舊的美麗家園。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先對各地區各類形態的鄉村進行合理規劃,避免勞民傷財。
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的關系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但產業興旺不能局限于*產業的發展,而應著眼于“接二連三”、一二三產業融合、功能多樣的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與興旺,體現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即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有機結合的產業發展與興旺。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環境基礎,不僅是針對鄉村百姓的宜居,同樣也應是對城市居民開放、城鄉互通的生態宜居。
我們要把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有機結合起來,使生態宜居既成為生活富裕的重要特征,又成為產業興旺的重要標志。這是因為,在體現三產融合和功能多樣的產業興旺中,鄉村休閑旅游和康養產業發展,要以生態宜居為基礎和前提。
推進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有機結合,要強調“差異化”和“多功能”。各地應先立足資源稟賦,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再創造公共性需求;此外,鄉村空間還要與服務業、城市化相結合,推動產村、產鎮、產城融合。
比如,近來各地踴躍學習的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實際上是一個社區改善問題。其核心在于,通過植入產業,把社區的公共品變成市場品。生態宜居,如果僅針對本地村民,則需要一定經濟實力和公共體制作為支撐,往往不可持續;但如果面向城市并與服務業相結合,有了經濟收入變成市場品,垃圾污水、廁所運維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可見,我們不能把生態宜居單純作為環境改造工程,關鍵要進行產業植入,引入市場機制。
鄉風文明與治理有效的關系
所謂鄉風文明,既應該蘊含中國特色的五千年歷史傳承的鄉村農耕文明,又應該體現現代工業化發展的現代文明。因此,其特點是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與發展。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應既體現治理手段的多元化,即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又體現治理效果能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滿意,并具有可持續性和低成本性。
有地方在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時,認為找不到載體,工作很虛。事實上,如果把鄉風文明上升到治理高度,與德治結合起來,互為支撐,自然也能找到落地的載體。
德治是非正規制度,包括文化、傳統、習俗等。在農村,光靠法治是不夠的,因為法治往往成本較高,而農村很多事情上升不到法律層面。因此,要注重依靠“非正規制度”,即鄉規民約、文化約束、道德引領等,這些在農村這個熟人社會還是相對有效的。
鄉賢是一個非常好的抓手,這實際上也是傳統鄉村文化的優勢。鄉賢是農村社會精英,既有較強的市場意識,也有比較濃重的鄉土情結和鄉土意識。這種由鄉土情節和鄉土意識所呈現的鄉村文化,在吸引外部資源、協調關系和形成發展合力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浙江,企業家、成功人士等回村擔任村干部和顧問,參與鄉村經濟發展或返鄉創業,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他們不僅把新理念、新思路帶入鄉村,還把許多社會資本、人力資源導入鄉村,形成了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為浙江鄉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治理有效必須解決一系列現實問題。比如主體問題,如何讓農民成為主體?這需要加強組織化、更多賦權。然而,怎么賦權、邊界在哪里;相對于政府,哪些是社區自我管理的,哪些是政府應當向社區購買服務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厘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