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大蒜近千元,加工成蒜片可以賣到1萬元,扣除成本,附加值可提升2倍多”
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顯著提升。
雖然今年大蒜行情不好,但楊蘭平種植的100多畝大蒜,在地里就被訂購一空。
“家鄉的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起來,咱們種植的大蒜不愁賣。”臨泉縣長官鎮橋口村的家庭農場主楊蘭平說,這幾年,當地食品加工產業發展起來,種植大戶與加工企業組成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訂單的形式結成利益共同體,種植戶可以放心種植,再也不用為銷路犯愁。“今年蒜價四五毛錢一斤,擱到往年就虧大了。現在由于訂單種植提前鎖定了價格,賣給加工廠七八毛錢一斤,市場風險比以前小多了。”
有了穩定的原料供應,加工企業生產也開足了馬力。近日,在臨泉恒達食品有限公司的脫水蔬菜加工車間,一包包大蒜經過傳送帶送進切片機,經過切片、清洗后送入烘干箱脫水,幾個小時后,脫水后的干蒜片便“流”出生產線。
“蒜片再進一步研磨加工,還可以制成附加值更高的蒜粉。”企業負責人吳俊峰介紹,恒達食品是一家主要從事姜片、蒜片、蒜粉、胡蘿卜等脫水蔬菜深加工的外貿企業,年產各類脫水蔬菜八千噸,目前訂單充足,產品供不應求。“1噸大蒜近千元,加工成蒜片可以賣到1萬元,4斤蒜出1斤蒜片,扣除成本,附加值可提升2倍多。”吳俊峰說。
農產品附加值低,賣不上價,一直是制約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發展的關鍵。
“振興鄉村產業,還是要在加工業上做文章,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阜陽市農委副調研員陳飛介紹,去年阜陽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千億元,年產值占全省比重9.4%,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已形成稻米加工、食品加工、脫水蔬菜加工、柳編加工、中藥材加工等9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放眼全省,農產品加工業也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不僅規模持續壯大,而且產業集聚度不斷增強,龍頭企業快速成長。“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由上年2.1∶1提高到2.2∶1,加工業成為農村產業振興的強大引擎。”省農委產業化指導處處長許大文介紹,截至2017年底,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789家,同比增加360家。2017年全省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同比增長9.2%,中藥材加工、副食品加工、茶葉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品加工、畜禽產品加工等重點行業均保持較快增長。
“規模企業和加工企業不多,且多以初加工、粗加工為主,農產品加工轉化不足”
龍頭企業不強、產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產業化發展需補齊短板
雖然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對標先發省份,仍有差距。
河南省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僅在資本市場上市、掛牌的農業企業就有33家……全國每10個餃子、湯圓,有7個產自河南,面粉和掛面產量占全國37%,火腿腸產量占全國半壁江山。
“農業大而不強,核心在于龍頭企業不強。”許大文認為。以阜陽市為例,共有491家龍頭企業,年產值超億元的僅占1/3,尚未有過50億元以上的大型龍頭企業。龍頭企業產業帶動能力不強,是安徽省農產品加工業的短板。
此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較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也是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短板。“規模企業和加工企業總量不多,且多以初加工、粗加工為主,農產品加工轉化不足,抗風險能力差,標準化、品牌化、規范化經營不足,成為加工業面臨的普遍問題。”陳飛說。
坐落在巢湖岸邊的安徽富煌三珍食品集團,是一家的水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我國水產品加工多以手工加工為主,初級加工產品多,深加工產品少,魚副產物達淡水魚加工總量的60%左右。“像魚頭、魚尾、魚骨、內臟等加工副產品往往被當作廢棄物處理,或者用于飼料加工或農田肥料,利用水平和層次均較低。而在漁業發達國家,水產加工副產品都被充分利用。”該企業負責人說。
綠帝食品有限公司是臨泉縣一家從事牛羊肉深加工企業,企業總經理徐貴吉介紹,企業以前主要從事屠宰、冷凍產品等初加工產品生產,為了進一步挖掘產品附加值,現在向精深加工方向轉型。“40多元一斤的牛肉,加工成牛肉干等休閑食品價格在100多元一斤。”徐貴吉同時也表示,當前肉制品加工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與先發地區龍頭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標準化生產、成本管控、品牌建設上都處于劣勢,發展壯大面臨重重挑戰。
“通過精加工、深加工,爭取實現附加值*化,將曾經的廢棄物充分利用起來”
加大優質項目招引、培育本土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拉長產業鏈,向精深加工要效益,已經成為許多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共識。
富煌三珍利用鮰魚片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碎肉,生產了“風味鮰魚辣子醬”;利用魚骨架為原料,通過碾磨、生物降解等工藝,生產出高端“魚糜香辣醬”;利用巢湖低值魚——毛草魚,生產“豆豉鳳尾魚油辣椒”……“通過精深加工產品,爭取實現附加值*化,魚頭、魚尾、魚骨、內臟等這些曾經的廢棄物都被‘吃干榨盡’。”企業負責人介紹,通過綜合利用水產品加工副產物,企業不斷挖掘水產品加工潛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增值空間,開發了魚類、蝦類、調味醬類、清真食品類100多個單品。
去年安徽省出臺的《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發展實施方案(2017—2021年)》指出,到2021年,力爭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1.5萬億元,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左右,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甲級隊”。
許大文介紹,按照中央、省委1號文件精神,今年省農委全力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發展工程”,細化、實化工作舉措,推動農業產業化更好更快發展,力爭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增幅達到8.5%以上。
“補齊農業產業化發展短板,要一手抓本地農業產業化企業培育,另一手加大優質項目招引,培養扶持龍頭企業發展。”許大文表示,未來安徽省將加大對龍頭企業培育扶持力度,打造一批大型領軍企業,促進其更好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做好招商引資調度、服務工作,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知名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加強農產品加工園區建設,推進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向優勢區域聚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