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編輯雜談】農業是*古老的產業,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作為農業大國,中國始終把農業發展放在首位。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十三五”時期,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要求更加緊迫,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更加突出,要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規模化農業
一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以小農經營為主,生產規模比較小,效率比較低,成本卻很高。
未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業規模化趨勢也將加強。
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表示: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就需要經營主體,生產方式從量變走向質變。而農村土地流轉則給農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根據農業部公布的*新數據,到今年6月為止,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6億畝,超過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
這些數據都在告訴我們,未來,農業的適度規模化經營將會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
二、新型農業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相對于傳統的小規模、自給半自給農戶家庭經營提出的。通常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和新農人等。
據相關數據表明,截止目前,我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主體數量已經超過270萬家。
專家認為,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發展實踐中承擔的角色和作用各不相同,各主體間專業分工的深化,有助于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為被國家大力扶持的對象和中國農業的中堅力量,未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的引領作用必將增強。
三、互聯網+農業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
為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互聯網+農業”被提上發展日程。
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方式、銷售方式的轉變,以此來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未來,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運用將會顯得更加寬泛,互聯網+農業將取得顯著成績。
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顯著提升。
“十三五”期間,隨著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城鄉統一市場體系不斷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發揮,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逐步破除,以技術、資本為代表的現代生產要素、新的商業模式和業態,將全方位、大規模向農村滲透,勢必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同時,城市人口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為擴大農產品消費需求、拓展農業功能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農業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條件。在產業融合支持政策和示范性平臺的帶動下,生產要素重新配置帶動的供給結構變化和消費升級帶動的需求變化,將共同促進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建設,推動農業產業鏈條延伸和農業功能不斷拓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將真正進入大發展時期。
五、農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十三五”期間,隨著“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發展,農業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提高。更高層次的“引進來”,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更好地利用國外先進生產技術、機械裝備及高端人才等現代要素,緩解國內緊缺農產品供求緊張關系,減輕國內資源環境壓力;更大規模的“走出去”,有利于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升我國在全球農業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增強我國利用國際資源調控國內農產品價格的能力。但同時,國內外主要農產品價格倒掛的趨勢短期不會改變,國際農產品市場投機炒作及傳導影響也會加深,農產品出口貿易摩擦增多,農業對外投資競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
新聞關鍵字: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