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是額外承擔社會責任,也不是公益,而要像創業一樣去打這場脫貧攻堅戰。”這是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在阿里脫貧基金半年報分享會上的表態。這*,阿里公布了過去三年的電商脫貧成績單。過去3年,全國832個*貧困縣在阿里平臺實現了超900億元的網絡銷售額。其中,貧困縣賣家賣出超過15億件商品,共有超過5500萬的消費者網購了貧困縣的產品。
長期以來,農村扶貧脫貧,更多是政府在親力親為、不斷加大投入。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也漸漸意識到,農村扶貧也需要與市場機制相結合,讓“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形成合力。尤其是在農村扶貧的“互聯網+”上,更是大有文章可做。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加快貧困地區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支持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加強貧困地區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建設。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電商人才培訓。對貧困家庭開設網店給予網絡資費補助、小額信貸等支持。
中央在農村扶貧與電商結合上提出的明確創新方向,也獲得了諸多電商平臺的響應。以往,農戶缺乏便捷的用戶需求信息反饋渠道,無法對來年市場需求進行預判,并據此對自身種植養殖的農產品結構進行靈活調整;中間環節過多,導致從農田到餐桌的定價機制不夠合理,農戶無法享受到農業市場化的大頭紅利。而通過一些大型的電商平臺,在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構建了集種植(養殖)、物流、營銷、交易、金融等功能于一身的一站式電子商務平臺,不僅實現了農戶與客戶的無縫對接,更能通過電商平臺的營銷能力、用戶需求的大數據捕捉和分析技術以及品牌影響力,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生產。
進一步講,農村脫貧與電商下鄉的有效結合,不局限于一個個農民個體與電商平臺的零散對接,更需要形成有機整體。正如阿里巴巴在阿里脫貧基金半年報中所分享的創新模式——電商賦能農村,首先是要打基礎,包括搭建鄉村商業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物流等建設也要跟上,阿里巴巴的全國*教師獎勵以及阿里云近期與好未來教育云合作,把IT基礎能力、教育產品與服務、教師能力打包成教育行業的標準化能力輸出,賦能給線下12000多所中小學K12培訓機構,共同打造互聯網+教育的新生態,讓農村人才建設獲得了更多支持。再比如阿里的分級診療醫院也下沉農村,讓農民通過互聯網醫療足不出戶,請三甲醫院名醫會診,助力農村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
農村扶貧脫貧,要在推動農民向掌握互聯網知識和視野的電商人才轉型入手,讓以往靠天吃飯的一畝三分地變為大數據分析、定制化生產和服務的“創業創富基地”,讓小散亂的農戶合作群體升級為借助電商、互聯網金融、物流等資源而大大縮短成長周期的小微企業,再加上環保、教育、健康、旅游等互聯網賦能體系,從而形成全景式脫貧模式。
農村*缺的不是資金,而是科技和人才,農民*需要的扶貧,是搭上現代科技班車,用科技創造具有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及現代化農業,形成與世界發達農業國家農民的對等競爭。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通過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科技模式,中國農產品會像中國制造一樣,不僅造福于億萬國人,更能向國外大規模出口,實現農業的國際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