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各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以實干促振興,讓一個個美麗鄉村逐步從規劃變為現實。
在素有“北回歸線上的綠洲”“南國避暑天堂”美譽的惠州南昆山中,有一個海拔600多米的小村莊——南昆山生態旅游區下坪社區中坪尾居民小組(以下簡稱“中坪尾”)。中坪尾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和創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的契機,把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片建設和鄉村振興發展相結合,把鄉村旅游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抓手,向人們展現和詮釋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畫卷。
日前,記者來到中坪尾,一幅美麗的畫卷映入眼簾:茂密叢林中掩映著一座座別致的家庭旅館,風格各異的家庭旅館與碧水、青山、翠竹融為一體,用“世外桃源”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群山茂林環繞的中坪尾共有15戶家庭60多人,實際可居住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10多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林中的貧窮小村落,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唯有小孩和老人留守村里,以種植竹木為生。
“那時候,我們要到離家5公里外的山上砍竹,然后扛回來再破竹做成半成品。”居民麥秋桂說,他們挑著竹木產品沿著羊腸小道運往集市販賣,走一趟就是大半天,還時常賣不到好價錢,一個月收入僅七八百元。居民李小平說,那時候很久都吃不上*肉,就算是想吃大米,也要步行5公里的山路到圩鎮上買?;叵肫鹉嵌稳兆?,中坪尾的居民們坦言當時過得確實十分清苦。
中坪尾的命運在1994年之后開始有了變化,居民的生活陸續得到改善。
那一年,來自廣州的巫露平一家人在中坪尾建起了南昆山*家家庭旅館——高山森林度假村。該度假村建立在森林隱蔽處,以紅磚民房風格為主,頗具嶺南風韻。游客在餐飲、住宿之余,還能垂釣于河邊,漫步于叢林,呼吸新鮮空氣,盡享大自然美好風光。
巫露平的二兒子、負責管理高山森林度假村的巫革峰介紹說,高山森林度假村建成后,很快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到來。“從一開始生意就很火爆,每逢節假日,游客還需提前一兩個月預訂房間。”巫革峰笑著說。
據悉,高山森林度假村分為三區,每一區各有一種發展模式:一區采用的是企業獨資的方式;二區采用度假村與下坪社區共同投資、中坪尾以土地入股每年分10%紅利的模式;三區采用的是居民以土地老屋入股、度假村投資裝修的模式,中坪尾居民小組與企業三七分紅。*年下來,居民小組獲得1萬多元租金,并分得了8萬多元紅利。
高山森林度假村的落戶,讓當地居民看到了發展的希望。1999年時任下坪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的唐群輝說:“過去,下坪是一個靠山吃飯、集體經濟薄弱、居民收入相對較低的村落。哪怕眼前有這么好的旅游資源,都沒人敢嘗試開發。”唐群輝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帶頭作用,他召集“兩委”班子開會研究決定,由社區與巫氏合作,采取分紅的模式經營旅業,為居民脫貧致富謀出路。“從企業獨資到居民入股,村民在企業的發展中不斷得到實惠。”唐群輝說。
隨著南昆山生態旅游的發展及黨員干部帶動,居民們紛紛籌錢新建或改造自己的房子,開農家樂、辦家庭旅館,積極開發具有鄉村特色的休閑度假旅游。
2003年,中坪尾*家本地人開發的家庭旅館開業了,它的主人就是麥冬桂。麥冬桂說,當時嘗試在家開了3間客房,一年下來單靠3間客房盈利8萬多元。這極大鼓舞了中坪尾的其他居民。居民不再坐等分紅,紛紛籌錢新建或改造自家房子。很快,一棟棟樓房在中坪尾拔地而起,老百姓的收入與日俱增。
然而,由于*次當“老板”,大部分居民在經營模式、宣傳推廣、食材品種和裝修風格等方面難免遇到難題。在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幫助引導下,居民跳出了傳統思想的牢籠,積極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做法,依托“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生態保護區等資源和當地政府打造的石河奇觀、川龍瀑布、神鷹石等特色景點,通過“走出去”和“互聯網+”模式,實現了線上與線下同步經營,打造舒適、有溫度、有文化的森林養生鄉村度假區。
據了解,隨著當地家庭旅館的發展,很多早年外出的年輕人被吸引回歸家鄉發展。“外出廣州打工的兒子現在回來和我們共同打理生意了,他把在外所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融入到家庭旅館建設中。”居民李小平說,現在旅館的品質和檔次煥然一新,獲得游客的稱贊。
現在,中坪尾幾乎每家每戶的生意都做得紅紅火火。中坪尾的家庭旅館目前能同時接待近600人,已徹底摘掉落后貧困的標簽,展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氣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