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已經給俺全家太多幫扶了,我還能干,能養活俺老兩口兒。我是個老黨員,不能總給政府添麻煩。”政府兜底,別的貧困戶“搶破頭”爭個名額,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神山后村的夏德可老人卻總想著把這個名額讓出去。
提起夏德可,村里沒人不知道,75歲的夏大爺是個要強的人,年輕時養車跑運輸,走過南闖過北,攢錢蓋起新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誰都羨慕。
2000年,在西安武警總隊當兵的兒子夏洪寶復員回到家,夏大爺老兩口兒甭提多歡氣了,兒子找份工作,娶上媳婦,就等著抱孫子享天倫之樂了。可是這份歡氣勁兒只持續了3個月,就隨著醫院一紙診斷書的到來戛然而止。
原來,夏洪寶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病,原本幸福的家一下子籠上一層陰霾。“你說說,好好的孩子,怎么能查出這么個病。”一說到兒子,夏德可的眼眶馬上就濕潤了。夏大爺老兩口帶著兒子到各地尋醫問藥,在青島住院一住就是三年多,每年5、6萬的治療費掏空了家里的積蓄。“不治咋辦,俺就這一個兒子,不能眼看著他這樣不管啊。”為給兒子看病,夏大爺賣了車,欠了債,可惜兒子的病還是沒治好。一家人的生活,似乎陷入了無限的黑暗。
2014年,夏大爺家經過評估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的*扶貧政策就是好,考慮到了我們這些貧困戶的實際情況,我年齡大了,別的干不了,但我可以養羊養牛”。老人想著搞養殖,就從鎮上領了4只羊,后來又自己借錢換成兩頭母牛。去年10月,夏德可賣掉*頭牛崽,收入8000塊錢。這是他近10年的時間里,*的一筆收入,拿到錢后興奮了好幾天,“這都是政府送我的‘搖錢樹’啊,我可得好好養著。”
“不光養牛能賺錢,村里照顧我,在合作社還給我找了份工作。”夏大爺所在的神山后村是省定貧困村,在上級專項扶貧資金的支持下,村里先后建了27個冬暖式大棚,發展藍莓種植。“就照望照望大棚,修修枝,摘摘果,活兒不沉,一月工資2000多呢。”過上按月領工資的“打工”生活,夏大爺很歡氣。“老夏干活踏實,村里的道路硬化后,還設了2個保潔員的崗位,其中一個就給了老夏,這樣他每月的收入又多了500塊錢。”村支部書記趙利介紹。
“現在孩子雖然還在膠州心理康復醫院治療,但政府給他入了低保,每年只要交兩千多塊錢,我現在也有了固定收入,家里的日子啊肯定會越過越好。”這位小山村里70多歲的老人,靠自己的勞動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著希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