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甘肅省渭源縣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秀麗的自然風景,巧借“三變”東風,通過政府引導,整合利用土地資源,調整種植業結構,把發展優勢產業與現代農業、生態旅游相結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正如當地群眾在花兒中唱的,“綠水青山望陽川,陽川里有一片牡丹。窮山溝里有了新田園,日子紅火得像牡丹……”眼前這片山腳下的芍藥基地,就是上灣鎮水家窯村楊家山社村民羊會軍在麻家集在外經商人員、甘肅長發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陸萬軍的支持下,通過流轉本村貧困戶的耕地和幾畝灘涂地,投資40多萬元,在家門口建成的近20畝的芍藥種植試驗田。
羊會軍說:“芍藥既有觀賞旅游價值,也有藥用價值。籽和根都能賣錢,3年以上就開始開花結果,再長5年根也能賣錢。幾年后經濟效益比黃芪和當歸要好,如果連片種植的話,還可以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
“在我們這山里種了這么一大片芍藥,芍藥花開時,就是在地里干活,心里也非常高興。看著怒放的芍藥花,和姐妹們在這里廣場跳舞,覺得比其他地方跳得開心。”村民郭紅燕說。
水家窯村黨支部書記曹鳳彥告訴記者,楊家山社處于半干旱地區,種植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羊會軍根據楊家山社的自然條件,試種的這十幾畝芍藥,規模比較小,要是再能發展幾十畝形成連片種植的話,就能帶動當地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就要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該縣蓮峰鎮元明村40多畝花卉種植基地,就是當地村民李保權投資262萬元,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區流轉土地所建起的。目前,村民在花卉基地參與生產經營的達32戶,每戶每年包括土地流轉費和基地務工收入在3800元左右。
“我把土流轉給了合作社,自己在牡丹園打工,*120元,一個月3600元,給我個人和家庭帶來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也給地方帶來了美好的環境。”村民任榮告訴記者。
該村黨支部書記喬濟民說:“渭源縣有很好的綠色植被,是一個天然的氧吧,元明村依托綠色資源,發展生態農業,通過‘三變’改革,引進農業專業合作社,實現環境美、農業強、農民富,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
渭源獨特的生態環境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吸引了一些南方客商前來投資生態農業。2017年,通過縣上的招商引資,云南禾韻園藝公司在充分考察認證的基礎上,在渭源成立了甘肅子公司,栽植進口滿天星、多彩玫瑰等鮮切花。這兩天,來自厄瓜多爾和肯尼亞的專家正在基地指導種植從肯尼亞運來的種苗,已栽植21萬株。目前,云南禾韻園藝公司甘肅子公司在渭源流轉土地74畝作為試驗示范基地,計劃三年內將投資600多萬元建成千畝花卉基地。甘肅永豐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也規劃在會川鎮干乍村投入150萬元種植100畝黃菊、100畝香水百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6戶,目前已由企業自籌資金完成70畝左右。
振興鄉村,產業富民。渭源縣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調整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傳承經典走向田間地頭播散文藝種子。蓮峰鎮元明村、老莊村、上灣鎮水家窯村楊家山社的花卉產業已漸露頭角,相信在“三變”改革良好的發展態勢下,渭源大地將會繁花似錦,人民的生活會越過越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