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生態橋”工程試點基地內,果農交來的桃樹枝,被粉碎機粉碎成末。
桃樹夏剪正當時,近日,來到平谷區大桃主產地之一的劉家店鎮,發現原來每逢剪枝的季節,堆放在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的樹枝山不見了蹤跡。村民說,這樹枝既沒亂扔,也沒燒,而是都換成了肥料。
平谷區是中國*的大桃之鄉,全區桃樹種植面積22萬余畝,每年產生的果樹枝條等農業“九廢”達31.37萬噸。大量農業廢棄物焚燒、亂堆亂放,成為農村環境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困擾多年。
難題為何多年未解決?“政府、企業、農戶都在想辦法解決,但因各自局限形不成合力,政策、資源、資金、產業、信息等缺乏整合,各主體均無法獨立破解,存在‘斷橋’。”平谷區農業局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佟全鎖說。
2017年1月,平谷區啟動了“生態橋”治理工程,運用市場化方式,引導生產企業或合作社成立公司,將果樹園林枝條、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集中進行資源化處理,通過創新技術生產為優質有機肥,按比例與農民置換桃樹枝等廢棄物,再度還田生產,不僅改良土壤、美化生態,還消除了安全隱患,破解基層社會治理中政府、企業、農民三者之間的協同共治問題。
在位于平谷劉家店鎮的平谷“生態橋”工程試點基地,果農們駕駛著載滿桃樹枝的電動三輪車,排隊等待著稱重、卸貨。這些枝條將被送入粉碎機加工成鋸末狀,再與禽畜糞便或沼液沼渣混合,經過20-45天的發酵,變成有機肥。“1噸枝條可生產1-1.2噸有機肥,每年11月至第二年4月陸續給果農發放,果農交1噸樹枝可以換回1噸有機肥。”大化公司總經理王建術說。
如今,新模式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截至目前,全區已粉碎農民自發上交農業“九廢”9.23萬余噸,已生產優質有機肥2.3萬余噸。這些肥料經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多次檢測,均達到有機肥國家標準。這些肥料有機質含量高達79%,與同類有機肥相比高出近30%,生產成本僅為其一半。
寅洞村果農張浩友家種了10畝桃樹,去年年底他將冬剪下來的20噸枝條陸續送到了基地,換回了有機肥,立馬就給桃樹用上了。“以前這些樹枝都用來燒炕,現在為了環保不能燒了,樹枝沒法處理。現在好了,樹枝換成了肥,用上這種肥以后,土地變松軟了,蚯蚓多了。今年種出的桃不僅甜度高了、顏色更艷,而且不愛軟,保鮮期比過去多了5天左右,平均一畝地還能省500元的肥料錢。”張浩友說。
為搭建“生態橋”治理工程的信息鏈,平谷區還專門研究開發了“生態橋”治理工程APP管理平臺。農戶在APP管理平臺上注冊即簽署了生態文明公約、獲取生態信用證,建立起生態信用體系,通過APP就可進行廢棄物稱重、信息查詢和兌換有機肥。同時,村級組織通過農戶提交農業廢棄物數量和日常監管巡查檢查結果,考核記錄農戶履行生態文明公約情況,形成生態文明積分,以此增減有機肥兌換比例,將生態信用與農戶利益掛鉤,促進農戶不斷增強生態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村民從“站著看”變為“跟著干”,參與到樹枝、秸稈等廢棄物的收集中。
“生態橋”治理模式的成功試點,背后是一系列不斷完善的制度供給作為支撐。據介紹,政府以資金“撥改投”為紐帶,區政府成立生態橋投資公司,作為投資主體與村合作社和企業共同成立運營公司,通過企業市場化運作,將所得利益用于返還社員或企業擴大再生產,實現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探索打通了農業生態化生產的多個鏈條。*終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百姓利益的高度統一,變廢為寶助農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