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濟北街道始終堅持“效果要實、思路要新、方法要活”的原則,走村入戶,聽取村民意見,了解百姓需求,把握貧困脈搏。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街道實際,創新工作模式,讓扶貧工作既有精度,又有溫度,并多次在全縣扶貧工作會議中交流經驗,“孝善扶貧”、“滴灌式”扶貧等工作方法在全縣廣泛推廣。
從“冷冰冰”到“有溫度”,扶貧干部轉了作風。
結合作風建設年活動,下基層、轉作風,用腳步丈量扶貧路,真正到貧困戶家中了解貧困戶的需求,轉變以往“走訪式”扶貧,從而將幫扶工作干活,讓扶貧充滿溫情。根據街道83名機關黨員干部的實際,每人幫包2-5戶貧困戶,實行*結對,切實發揮好“橋梁”的作用,做到有感情、有措施、有行動、有成效,帶著感情做好幫扶工作,真正幫貧困戶解困解憂。
鮮活的脫貧故事,恰是“真情扶貧”的寫照。今年以來,濟北街道發起了“講好脫貧故事”系列活動,不僅發掘了“與命運抗爭的劉成春”、“賣笨雞蛋的楊永東”、“馬路天使高承溫”等自主脫貧典型,更有“為貧困戶賣笨雞蛋的社區書記”、“雨夜探訪貧困戶的*美干部”、“濟北扶貧羊”等“真情扶貧”典范,成為濟陽縣扶貧領域的熱詞,濟北街道“真情扶貧”的品牌深入人心。經媒體報道后,這一個個脫貧故事引起全體街道干部職工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街道干部主動為劉成春捐款、楊永東的笨雞蛋供不應求等等。
從“大水漫灌”到“*滴灌”,扶貧工作轉了模式。
“哎呀!聽見你們說話了,聽的真清楚啊!”
濟北街道北區劉家村的王好連奶奶笑著說。這是6月份濟北街道開展“滴灌”式扶貧工作中,幫包扶貧干部為91歲高齡的王好連奶奶戴助聽器時的真實場景,更是濟北街道開展“滴灌”式扶貧的一個縮影。
“大水漫灌”式扶貧普惠卻不實惠,還會造成資源浪費、旱澇不均的現象,將“漫灌”轉變為“滴灌式”扶貧,問需于民,才能讓幫扶工作走進貧困戶的心里。為此,濟北街道扶貧幫包干部利用定期走訪時機,為每家每戶“把脈問診”,分析致貧原因,了解脫貧需求,并根據各自家庭實際,制定“一戶一案”*幫包措施。通過這一舉措,濟北街道出資6000余元為貧困戶購買了山羊、鵝苗、電動三輪車、助聽器和拐杖等生產生活物品,大力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目前,“滴灌式”扶貧模式已在濟北街道范圍內全面鋪開,通過*制策和扎實施策,貧困戶的脫貧成效和群眾滿意度得到明顯提高。
從“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貧困群眾轉了觀念。
濟北街道地處濟北開發區轄區內,其中大小企業230余家,為實現企業與轄區更充分融合,濟北街道大力號召轄區企業參與扶貧工作,積極開展“村企攜手聯建”活動。例如:匯鑫社區與亨通制筆廠結成聯建對子,匯鑫社區服務中心騰出5間車庫作為企業的生產加工點,帶動周邊5個村20戶貧困戶就業。還有金麒麟剎車片、金力液壓、澄波湖風景區等企業,也紛紛與周邊村居達成協議,優先安置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本企業就業。通過就地就近就業,讓更多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愿的貧困戶實現就業脫貧,讓其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勞動脫離貧困,會有更多的獲得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實現“扶貧”與“服貧”同步,扶貧才更加的有意義。
從“輸血型”到“造血型”,村居發展轉了思路。
“只有村莊富了,群眾才會富。只有村里有錢了,才有幫助困難群眾的底氣。”毛官居村書記馮小勇這樣說。毛官居作為濟北街道*沒有貧困戶的村居,當問及致富寶典時,村書記自豪的說是發展村集體經濟。
為增強各村居致富能力,激發基層活力,通過到周邊市縣“取經”,啟發村居干部致富思路,尋找致富門路,增強村居自主“造血”能力,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為此,專門制定了《濟北街道村集體經濟三年發展規劃》,因地制宜采取規劃引領、政策扶持、干部激勵、項目跟進等方式,實行360°扶持辦法,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破難題、創條件、增動力,有力地促進了所轄村居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如:馬家、丁劉等六個村居拆遷后,利用生產生活保障用地,在門頭房收益日益增多的基礎上,建設社區農貿市場,預計年收益800萬元左右,進一步增強了村居自主幫扶困難戶的能力。不僅如此,4個貧困村形成了“特色產業+光伏發電”項目格局,年收益10萬元左右,實現“脫貧摘帽”。經過不懈努力,全街道2016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5萬元的村居有20個,2017年又新增了6個村居,預計2018年將全部消滅空殼村,開拓出了一條以村帶戶的致富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