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采菇500多斤,秋季可以采摘一個半月,有一萬多元的收入。”近日,江永縣松柏瑤族鄉松柏村貧困戶王舍養一家在食用菌基地采收秀珍菇。王舍養高興地說,“今年在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幫助下,我建起了一個大棚,年收入可達4萬元以上。”
根據當地水稻、玉米種植面積廣的特點,江永縣引導農民就地取材,將廢棄的木屑、秸稈等制成菌棒,發展食用菌產業,有效解決農業廢棄物的同時實現了農民增收。采取“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菌包生產、勞動務工、供棚種菌等渠道聯結農戶,形成了從菌棒的生產、種植、采摘到冷鏈運輸一條龍產業鏈,推進食用菌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目前,全縣已發展6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每年種植食用菌260多萬棒,可消耗秸稈390萬公斤,帶動2000多戶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千家峒瑤族鄉鳳巖山村種糧大戶何世全將廢棄的秸稈制成菌棒,發展食用菌產業,年利潤300多萬元。
今年3月,何世全在松柏、千家峒等鄉鎮與66戶貧困戶簽訂了黑木耳、玉木耳、虎奶菇等品種的種植協議,保證每畝每季有一萬多元收入,從而助推貧困戶增收脫貧。目前已建成26個食用菌大棚,共投放菌棒60多萬棒,大棚以種植珍稀類食用菌為主,一年三季,每季可生產食用菌45萬斤。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