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積極探索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新舉措,有效實現農村資源與城市消費、農民增收與市民體驗的對接,為新時代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提供了“江夏樣本”。
五里界街:打造美麗新農村,服務下鄉創業市民。
去年以來,五里界街道黨工委以打造“鄉村振興先行街”為目標,推動“紅色三鄉工程”落地生根,取得“市民享受、村民受益、農村變美、農業變強、城鄉一體”的初步成效。
街道以黨組織為引領,搭建平臺,推動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把黨支部建在“企業興鄉”的產業鏈上,建在“能人回鄉”的創業*線上,建在“市民下鄉”的前沿陣地上。
小朱灣建成后,街道黨工委決定在群益村等18個有條件的村灣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開展集中整治,改善鄉村硬環境。有了硬環境,還要軟實力。五里界街積極開展“三風”行動,廣泛發動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環境保護、文明鄉風等服務活動。倡導良好家風,以錦繡村為示范的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移風易俗活動和童周嶺村“幫女郎”為示范的志愿服務活動引領培育良好鄉風。
街道在8個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立“三鄉工程”服務站,為下鄉創業市民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優質服務。此外,還在梁湖農莊規劃建立黨建活動陣地,把黨建工作與全域旅游結合,與服務企業、服務游客結合起來。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五里界“三鄉工程”已架起了一座城鄉要素資源互聯互融互通的橋梁。街道黨工委確定了兩條縱向大道為主,梁湖大道周邊主要發展賞花休閑游和農莊經濟,李家店大道周邊作為發展康養小鎮和耕讀休閑片區,吸引市民下鄉享受藍天白云田園生活。
烏龍泉街:創新鄉村治理體系,搭建平臺引能人回鄉。
近年來,烏龍泉街道黨工委深入推進“三鄉工程”,盤活農村沉淀資產資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堅強保障。
“資源變資產”,讓集體經濟“活”起來。街道黨工委鼓勵各村立足資源、資產等優勢,以“三鄉工程”為契機,發揮村“兩委”在盤活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創新土地流轉、發展特色產業等方面的作用,為村集體增收引入“源頭活水”。實施“三鄉工程”以來,全街23個行政村通過土地流轉共增收662萬元,基層黨組織凝聚力進一步提升。
此外,街道黨工委創新治理模式,指導各村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鄉賢理事會”“百姓監事會”等新型鄉村治理機構,探索出一條集自治、法治、德治、共治于一體的新的鄉村治理體系,村“兩委”干部、各協會和理事會成員全心全意為村民辦事,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錢。
鄉村振興,先“聚”人氣。培養儲備一批 “土秀才”“田專家”,推進農村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群建村致富帶頭人田良斌在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和街道產業辦的指導下,成立了武漢煜輝果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果茶,加工茶葉,帶動農民就業60余人。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引導在外地的能人回鄉創新創業,助力和服務家鄉建設。
舒安街:建優服務體系,三產融合興鄉業。
舒安街道黨工委在環湖現代農業園設立區域綜合黨委,以產業共謀、生態共育、文化共建、和諧共促、發展共享為主要任務,探索鄉村振興戰略在片區具體實踐。
街道村企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推動服務落地見效:未來家園建成了國內*大規模運用箱體技術種植獼猴桃的基地、*馴化野生蟲草菌并工業化生產人工蟲草的車間,三產融合科技園區初步成型;武漢市花木公司、藏龍綠化公司等企業先后在街道流轉土地、落戶經營。
由支部牽頭,推動網格員、信息員和幫辦員圍繞日常管理、便民服務和“三風”培育協同工作:網格員全面協調村“三風”和社會治理工作;信息員負責宣傳和挖掘凡人善舉,營造“三風”氛圍;幫辦員負責為群眾提供幫辦和代辦服務,進一步擦亮邊遠地區政務服務零距離品牌。
在“紅色三鄉工程”“金色三風行動”的引領下,街道新舊農業發展動能在綠色發展理念帶動下有序轉換。未來家園公司目前在舒安街已累計投資2.9億元,4個新產品正在申報綠色產品,所在田鋪村也獲得全省生態示范村榮譽。
街道黨工委在推進企業興鄉中,始終堅持產業驅動,探索和推進集體和村民增收。各農業經營主體在舒安街完成土地流轉面積約13000畝,實現幫扶村每年合計增收81萬元。舒安正在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村灣農房租賃工作,進一步為農民增收培育源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