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收獲已經是當前玉米種業界*時髦的概念和話題。任何新上市的品種,無論其生育期和產量表現如何,一定都要和籽粒收獲的概念沾親帶故,都要做籽粒收獲的演示,小炒一番。
與人工帶棒收獲相比,機械化籽粒收獲的效益十分明顯。人工收獲1畝地的玉米,至少需要兩個勞動力,以現在的勞動力平均成本計算,每畝地成本在260~300元,加上收獲后的晾曬和脫粒,收獲1畝玉米總成本大概在350元以上。采用機械進行籽粒收獲,畝成本在80元左右,加上一部分籽粒烘干,每畝玉米收獲成本在200元左右,比人工收獲減少至少150元,相當于1畝玉米增收10%~12%,且能節約大量勞動力,比較效益十分明顯。
然而,并不是演示能夠直收的品種都適合機械籽粒收獲。這是因為,在某些年、某些地區可以勉強進行籽粒收獲不代表這個品種有穩定和廣泛適用于籽粒收獲的特性。
真正適合籽粒收獲的品種必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育期短比目前市場主栽品種鄭單958、先玉335等早熟5~7天,玉米在正常收獲時期水分含量25%左右,硬粒型和半馬齒型玉米可以放寬到28%左右。如果水分含量過高,在收獲和脫粒過程中會打碎玉米籽粒造成產量損失。
后期抗倒伏能力強因為后期倒伏對人工收獲沒有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我國的玉米品種在熟期前后的抗倒伏能力普遍較弱。而在機械化收獲的條件下,倒伏的玉米會造成直接的產量損失。
脫水速度快玉米的脫水速度指的是在玉米籽粒成熟即黑層出現之后的脫水速度,而不是成熟時的水分含量。由于玉米種質資源的差異,玉米正常成熟后籽粒脫水速度的差異非常大。過去由于人工收獲和晾曬,脫水速度不是育種家考察的項目,也沒有列入育種目標,因此目前市場上我國自育的主栽品種脫水速度普遍較慢,不能滿足機械化收獲的要求。隨著機械化收獲的發展和逐漸普及,玉米品種脫水速度這一指標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成為核心指標之一。
更加適宜密植密植作為增加糧食產量的手段早已被育種家所認識,但種植密度加大,也會大大增加人工收獲的勞動時間、強度和成本,即便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也不太容易被農民接受。實現機械化籽粒收獲,密植品種在生產操作中的障礙將被消除。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