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科學院(以下稱“中科院”)首批“巨型稻”立體種養項目負責人,前往江津現代農業園區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的“巨型稻”試驗田進行現場評估。根據檢測評估,“巨型稻”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達1.8米,*達2.25米,畝產500至800公斤,相比常規水稻,每畝可增產15%至20%。
稻田里,泥鰍游,青蛙跳,禾下乘涼,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畢生追逐的夢想。去年10月16日,中科院宣布: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水稻育種團隊歷經10余年研究,培育出超高產優質“巨型稻”。今年4月,該“巨型稻”在江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進行小范圍試種。江津也是重慶市*試種的區縣。
據了解,中科院此次培育的“巨型稻”是全新一代雜交水稻,*的優勢在于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實現優質高產。同時,“巨型稻”還具有抗病蟲害、抗倒伏、抗干旱、抗低溫等特點,比較適合全國大部分地區種植。在江津*試種“巨型稻”采用的是“‘巨型稻’+青蛙+泥鰍”的立體種養模式。因為,“巨型稻”生長周期與青蛙、泥鰍生長周期同步,青蛙可捕捉害蟲,青蛙、泥鰍的排泄物可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采取這種生態種養新模式,不僅可以節約人力與資金成本,還能實現一畝多收,糧漁共贏。
*在江津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內試種的“巨型稻”是豐超6號、豐超8號兩個品種,平均每穗的產量在500粒左右,預計9月中旬可以收割。同時,在18畝試驗田內投入蝌蚪180萬只,泥鰍30萬條。目前,試驗田內青蛙、泥鰍長勢良好,預計畝產青蛙1500公斤左右,畝產泥鰍500公斤左右,每畝綜合產值可突破4萬元。
接下來,現代農業氣象試驗站將在江津不同海拔,不同氣候條件下開展“巨型稻”示范推廣,對“巨型稻”的氣候指標以及相關要素進行進一步調查研究,為“巨型稻”進行大面積推廣做好準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