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國科研部門聯合攻關完成的“長江鱘子三代苗種繁育技術研究”階段成果9月2日通過專家組現場驗收。這意味著我國長江鱘的全人工繁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今后長江鱘自然種群修復及未來的養護利用意義重大。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附錄中極危級物種。上世紀中后期以來,受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鱘自然資源嚴重衰退,野外種群幾乎滅絕。
為了保護挽救這一珍稀特有物種,我國科研單位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開展長江鱘野生資源專項調查、人工繁殖和庫區移養等工作,先后突破實現了長江鱘的人工繁殖、仿生態自然繁育。今年4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與四川省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的聯合科研團隊*完成了長江鱘子三代苗種繁育,獲得子三代開口期苗種6萬余尾。
此次驗收,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和桂建芳為首的專家組認為,長江鱘子三代苗種繁育技術嚴謹,資料完整,數據可靠。子三代苗種成功繁育,是長江鱘遷地保護的再次突破,預示著可持續人工群體建設和人工保種的成功,將為今后自然種群修復及未來的養護利用奠定基礎。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表示,下一階段,將把努力恢復重建長江鱘野外種群作為工作重點,同時推動長江鱘進入《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開展大規模養殖和合理利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