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口眾多,山區農民特別是“直過民族”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云南省94%的國土面積是山區,66%的面積是林地,這是云南的基本省情。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擁有全流域11.5%的森林面積和15.6%的森林蓄積,這是云南在全國的生態地位。
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是黨中央對云南的戰略定位,脫貧攻堅是云南當前的*要務。“云南要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應立足山區優勢,根據云南省委省政府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要求,念好‘山字經’,唱活‘林草戲’。”云南省林業廳廳長任治忠這樣說。
采取超常規舉措,全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打造現代生態產業集群、創新生態扶貧方式……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88個貧困縣提前實現《云南省脫貧攻堅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0%的目標,林業生態產業成為茁壯生長在大山深處、貧困群眾賴以穩定脫貧的“綠色銀行”。
貧困戶戶均4.3畝經果林 夯實脫貧基礎
云南昭通市鎮雄縣地處烏蒙山區腹地,是云南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杉樹鄉是鎮雄縣*偏遠的鄉鎮,長期以來這里的很多農民靠種蕎麥和洋芋勉強飽肚。2002年起,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讓這里很多農民的生活大變樣。全鄉群眾累計享受國家退耕還林直接補助3.69億元。全鄉60%的群眾發展起了竹產業,片片竹林撐起了農民節節高的收入,杉樹鄉徹底擺脫了貧困。
依靠退耕還林好政策,臨滄市永德縣大雪山鄉大宗箐螞蝗箐村34戶農民種起了澳洲堅果,他們不僅告別了貧困,還實現了小康。18年前他們住的是木片房,現在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甚至開上了小汽車。群眾的感情是真摯的,他們把致富后蓋的房子、買的車子,叫做“堅果房”“堅果車”。
山區脫貧,關鍵在產業。云南把退耕還林工程作為統籌推進全省脫貧攻堅與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將絕大部分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安排到了貧困縣,并相繼出臺了加快核桃、油茶、澳洲堅果等林特產基地建設的政策措施,做大做強林業生態產業,讓貧困人口*程度受益。
退耕還林“還”出一片片“脫貧林”,結出累累“致富果”。截至目前,云南全省木本油料種植面積已達4900萬畝,產值290億元,核桃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均居全國之首;澳洲堅果種植面積更是占據全球50%左右……88個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擁有4.3畝經果林,人均林業收入突破2000元。
林子要“出”更多的票子,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云南從打造現代產業集群的高度著眼,提升核桃產業,初步建立起集種植、加工、流通、科研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將舉辦2018年第八屆國際澳洲堅果大會,建成全國*國家堅果類檢測重點實驗室,培育以“云澳達”“云果”為代表的*產品……云南種的澳洲堅果正在成為世界優質堅果的代表。
莽莽群山成為現代林產業的“*車間”,萬千林農成為“產業工人”。依托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現代林產業已經成為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成了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依托。
產值超650億元 林下經濟開啟山區創富大門
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魯甸鄉,曾是“木頭財政”時代金沙江上游*熱鬧的鄉鎮。天然林禁伐后,魯甸農民在林業部門的引導下,放下斧頭,拿起鋤頭,發展起林下特色產業。
如今,魯甸已是*的“中國林藥之鄉”,成為全國*的滇重樓、云木香、秦艽種植基地,全鄉各類藥材年產值突破3億元。當地龍頭企業云鑫公司扶持300戶貧困群眾,輻射帶動1200戶農戶,種植起2000多畝重樓,畝產值*可達35萬元。重樓種植期長,成本高,在地方政府幫扶下,貧困戶只要種上重樓,就有了脫貧的希望。
七彩云南,森林生態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普達措國家公園里游人如織,公園以較小面積的開發利用,實現了對區域95%以上面積的有效保護。每年普達措國家公園都會提取部分門票收入反哺社區居民,擺脫貧困的社區居民生態保護意識也得到了提高。運行11年來,公園生態質量不降反升。普者黑國家濕地公園是全國“景區帶村”旅游扶貧示范景區,景區群眾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走出了一條利用綠水青山發展旅游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
嚴格保護、強化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云南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濕地公園為主體,各類動植物園和國有林場為輔助的森林旅游體系,去年全省森林生態旅游收入達105.9億元,直接帶動相關產業產值93億元。
林下成了“聚寶盆”,好風景帶來好“錢景”。在云南茂密的森林里,貧困山區群眾正演繹著各種創富故事。云南把林下經濟作為山區群眾脫貧的重要產業,挖掘林業資源利用空間:滇中地區以野生菌、林下藥材為主,滇東北地區以天麻、重樓為主,滇南地區以石斛、三七和林下野生動物繁殖馴養為主,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區開展森林生態旅游。2017年,全省林下經濟產值超過650億元。
愛林護林 綠色發展理念塑造山區現代林農
今年,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尼史村哈格小組藏族農民格桑批初脫貧出列。
幾年前,格桑批初因為給女兒看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成為貧困戶。林業部門把他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工資1萬元左右。去年他還清了女兒看病的貸款,還給兒子在城里開了個小超市。因為脫貧出列,他不再被續聘為生態護林員,但他對村里的生態環境依然很在心:“村里人靠山、靠海子(納帕海)生活,環境好了,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從2016年開始,我國選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森林管護,通過安排生態護林員崗位帶動貧困戶脫貧。云南省的生態護林員崗位安排重點向攻堅任務重、脫貧難度大的地區傾斜,目前全省共有生態護林員5.46萬人,年均增加工資性收入9000多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是云南脫貧攻堅的重點,目前2520名貧困人口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每月增加了800元的勞務收入,貢山縣脫貧前景可期。
“護林員這份工作幫助我脫貧,我非常珍惜,每天認真巡山,看護好這片山林,來回報黨和政府對我的幫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兔峨鄉吾馬普村護林員余四龍說。生態護林員制度建立起了一種比較穩定的生態扶貧機制,讓很多貧困群眾肩負起“為國護林”的神圣使命。事實上,一個護林員崗位能帶動一個家庭脫貧,能有效增強山區貧困人口的發展自信和內生動力,提高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
行走林區,跟生態護林員交流,采訪林農,能強烈地感受到,隨著林業生態扶貧的深入推進,一批具有生存技能、有發展動力、主動呵護青山綠水的農民,正在成為與綠色山川和諧發展、一起成長的大山“新主人”。
從天然林禁伐斧鋸歸倉,到現代林業發展引領生態扶貧,云南林業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不懈努力中一路走來,始終與山區貧困群眾心手相連。
任治忠說,經過多年的潛心培育,林產業已經成為云南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的民生產業,但與貧困群眾脫貧的迫切期盼相比,與林業蘊藏的巨大產業優勢、政策機遇相比,林產業帶動山區群眾增收致富仍有差距,林業生態產業仍有較大潛力,云南需下大力氣補齊產業發展短板,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離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不到3年時間,激活林業生態建設蓄積的“綠色資本”,扛起林業生態扶貧大旗攻堅拔寨,時不我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